【明報專訊】2018年底,世界自然基金會總部發表新一份《地球生命力報告》,報告追蹤了不同物種數量的增減趨勢,涵蓋逾4000個物種,種群數量合共超過1.6萬,結果揭示地球正面臨嚴重的物種流失危機。人類過度開發、不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和各式各樣的污染,一直威脅生態系統,以致1970至2014年間,全球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驟減60%。面對氣候不穩、海洋枯竭和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隨之下降,人類難辭其咎,發展與環境不應相悖,我們必需反思如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文、圖:WWF 如果人類沿用現時的生活模式,便需要使用1.6個地球的自然資源。若全球人類跟隨香港人的生活模式,更需要3.9個地球才能提供「足夠」的可再生資源給我們使用,資源嚴重透支。這些數字看似十分遙遠,但實在顯示了人類如何令大自然不勝負荷。 根據《香港生態足印簡報2017》,香港作為經濟發達的城市,人均生態足印高踞亞洲第2位、全球第17位,大家可能早已對恣意消費的模式習以為常。要知道,地球只有一個,當每個人都不斷消耗有限的地球資源,卻沒有檢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例如所用的水、電,甚至食物等是否必要?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習慣,日積月累,就會令珍貴的自然資源消耗殆盡。 停止失控消費 讓地球復原 要扭轉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只有坐言起行,停止失控的消費模式,才能讓地球生態有復元機會。從個人層面入手,我們要減少製造廢物,包括即棄的塑膠飲管及餐具等,餐飲業界也要全面推行「走塑」,以減少海洋污染。我們更有責任珍惜食物,也要支持和選擇環保海鮮,減低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壓力。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正視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積極管理郊野公園及其他具生態價值的地點,落實擴大海洋保護區範圍,更不應在缺乏適當海洋空間規劃下進行填海工程。不只是科學家才能拯救地球,若社會各界同心協力,香港有望成為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亦有助地球上珍貴的物種與高生態地區生生不息。 [通通識 第567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