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冬季流感疫情持續,2019年1月有醫生於電台節目表示醫院及病房愈來愈「爆」,建議立刻叫停每日150個單程證名額的政策,減輕醫療體系壓力,有公營醫院的放射治療師也透露,發現10個病人中有約7至8人身分證號碼是R或M開首,相信屬內地新移民。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則批評此說法武斷,政務司長張建宗亦稱單程證是人道安排,讓港人「家庭團聚好重要」。減單程證是否紓緩本港醫療壓力的良方?
事件背景
內地人可以家庭團聚為由,向內地部門申領「前往港澳通行證」(慣稱單程證),前往香港或澳門定居。據入境處數字,2007至2016年共有近44.6萬人持單程證來港。
兒科病房佔用率一度達180%
每年流感高峰期是醫療系統壓力最大之時。醫管局表示,2019年首7日的兒科病H平均佔用率為87%,最高達97%;其後一周平均達100%,最高為108%。有新界東醫院聯網的兒科護士透露,近期有兒科病房佔用率一度達180%,部分病童要「回家度假」以騰出病H。面對沉重工作量,有護士加班至工作12小時,另有人不忍加重同事壓力,身體不適亦不請病假。
屯門醫院心臟專科醫生、「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指出,香港生育率愈來愈低,政府醫院及病房卻愈來愈爆,稱每年最多可有5萬多人持單程證來港,10年就50萬人,建議叫停單程證配額政策,以免醫療壓力「爆煲」。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認為黃言論過於武斷,欠缺理據支持。協會引用2017年統計資料解釋,入院病人近半屬55歲或以上,而2016年統計資料顯示,新移民的年齡中位數是33.9歲,55歲或以上者只佔新移民6.4%,故認為新移民不會對本港公營醫療系統造成太大負擔。
高級醫生要做行政工作 攤薄人手
公立醫院爆煲成因眾多,包括資源管理不善。2019年2月《明報》分析1996/97至2017/18年度共22年醫生人手,發現主力負責前線工作的駐院醫生人數雖上升58%,但佔整體公院醫生的比例由高峰時64.1%跌至歷年最低的47.6%,顧問醫生及高級醫生則佔四成半。有醫生分析高級醫生要分擔行政工作,包括應付醫管局的「開會文化」,攤薄前線人手。公立醫院醫生黃嘉恩2019年2月表示,長時間工作壓力導致不少具經驗醫生流向私營醫院,加劇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問題。
■評論摘要(經編輯刪節)
◆叫停單程證助「源頭減人」
如果不立時叫停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為崩潰的醫療系統「源頭減人」,任何解決方案都只是杯水車薪。人口政策是醫療或教育政策之本,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都要有負責任的人口政策及規劃。——屯門醫院心臟專科醫生、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
◆醫療系統爆煲因政府規劃不善
政府規劃出了問題,沒想過現在人口增長、人口老化等問題。我們觀察到一大部分病人是屬於新移民,以在公立醫院產子為例,有至少一半屬新移民。有指近年香港人口增長有不少來自新移民,為何幾年前政府不因應這人口政策,加撥醫療等資源?(為何政府)明知有這一班人的需求,但仍是什麼都沒做?——公立醫院醫生黃嘉恩
◆單程證助家庭團聚
家庭團聚是基本人權,不容忽視。配額制度容許的移民是香港人的家人,而非尋求經濟、醫療或其他利益、與港人無關的內地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怎能漠視基本人權和港人家庭團聚之合理訴求?——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
◆公營醫療使用者多為長者
內地新移民的年齡中位數是33.9歲,45歲以下的有近八成。公營醫療服務使用者主要是長者,他們(新移民)作為香港社會的少壯生力軍,對醫療服務的需要較少,更非公立醫院主要服務量的來源,又怎能令公立醫院淪陷?——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
[通通識 第5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