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製造業不但面臨成本上漲招工不足等困境,再遇中美貿易戰雪上加霜,不少工廠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境,港資廠大量倒閉出走。中央雖然要求地方政府加大扶持民企,但成效甚微,有港商稱政府並未認真對待,「幫民企為主,多過幫港台外企」。東莞近年的騰籠換鳥產業升級政策初見成效,引進中興、華為等電訊設備巨頭,經濟增長並未因製造業萎縮而受影響。 東莞市發改局在17日舉行的東莞兩會發表「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指出2018年東莞生產總值突破8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大關,預計全年生產總值8300億元,增長7.5%左右,快於全國和廣東,總量及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新興產業市場主體增長28.1%,累計達3.7萬戶。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3萬億元,外貿綜合競爭力連續兩年名列全國「外貿百強城市」第三。 報告提到「過去的一年,我市有效應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和經濟下行壓力,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向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步伐。」2019年,東莞GDP預期增長7%。 據熟悉東莞經濟的人士對本報表示,製造業人手短缺,而且屬低端產業,已很難生存,本來就是要被淘汰。「這種企業的投資都不多,幾百萬,有兩千萬已經不錯了,但那些高科技的互聯網公司,一出手都是幾億十幾億的投資。」他舉例,僅京東去年就在東莞投資了150億做物流,政府當然是希望吸引這種高科技公司來投資。「我們以前都在認為,工廠走了,會對東莞的經濟造成影響,其實沒有,雖然製造業工廠少了,人口可能也少了,也影響了當地的消費,不過東莞的GDP仍然有不俗的增長。」 劉達邦也指,對於珠三角製造業工廠面對的困境,政府是知道的,近期包括廣東省港澳辦和東莞市外商投資協會等,都來到東莞召集各商會聽取意見和調查情G,東莞市亦按中央要求出台扶持民營經濟50項政策 。劉達邦表示,「有好多對我們可能有用,但落實不到,例如倍增計劃,相比上一年營業額倍增就可獲發數十萬元獎金,但申請時每次都稱已過期,今年我們特意提早申請,又稱已在1月4日截止。」 有珠三角的港商就認為,「政府要幫就認真幫,不過他們都是以幫內地民企為主,多過幫外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