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最新一份試題專輯中指出,考生寫作論說文普遍毛病是──「闡述粗疏、例子不當」,當中更以「談知己」為例,批評考生「不少考生以管鮑、伯牙鍾子期為例說明知己之交,例子雖貼切,惟由於對有關史實的了解不足,考生對雙方交往的細節未有說明,往往以兩人『互相幫助』、『互相欣賞』交代便草草收筆,由於闡述過於概略,以致說服力不足。」究竟怎樣的「闡述」才算「飽滿」?筆者試以莊同學的文章作例,闡述完整的「論證」過程,提升闡釋論據的技巧。
◆星級考生示範
莊敏(2018文憑試考生)(考獲4科5**,中國語文科成績5**,寫作卷5**)
◆談知音(節錄第二段)/論證步驟/(見表)
■論證分析
從示例可見,莊同學打算從「知音」的意義開始談起,並提出了「知音往往能真誠相待,不計回報」的論點,作者接續舉出了三對古代有名的「知己」,並詳細論證了「伯牙」、「鍾子期」二人相知相交的事蹟,印證論點的成立。從上可見,莊同學充分掌握論據的史實,闡述時更能巧妙地配合其所提出的論點,重點寫出例子具「真誠相待」、「不計回報」等「信」的涵義,避免了「闡述粗疏」的毛病。
同學或許會問,開首兩個示例為何未有作出詳細的闡述呢?這就是莊同學高明的地方,一般而言,評核的關鍵在於考生對關鍵概念加以解釋和闡述,以說明論點和論據的關係。評核信奉「質量互補」,莊同學希望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學養,列舉三對「知己」,「量」是具備了。然而,三項論據皆詳釋,則未免冗贅,是故首兩例扼要申明,輕輕帶過,並以較為人熟悉的「伯牙鍾子期」一例詳加闡述,惹人好感。
■註
(i)范張雞黍
典出《後漢書.獨行列傳》。東漢時期,山陽金鄉人范式與汝南的張劭在太學求學,感情特別要好,回鄉前范式約定兩年後某天去張劭家拜訪。轉眼約期已到,張劭請母親殺雞煮黍準備待客,母說二人分別兩年、相隔千里,這個約定還可相信嗎?張劭堅信不疑,深信范式會如期赴約。至約定當天,范式果然登門拜訪,二人飲酒相聚,盡歡而別。
(ii)管鮑之交
出自《史記.管晏列傳》。鮑叔牙,春秋齊大夫,生卒年不詳。管仲,春秋齊國潁上人。二人從小是好友,鮑叔牙知家貧的管仲很有才能,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管仲經常多拿一些,鮑叔不認為他貪財。管仲三次打敗仗而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他膽怯,因為知道他家中有年邁的母親。後鮑叔牙事齊桓公,管仲事公子糾,公子糾爭奪君位失敗自殺,管仲被囚。鮑叔牙推薦管仲於桓公,管仲最終輔佐桓公成霸業。世多稱其知人而篤於友誼。
(iii)伯牙破琴
見於《呂氏春秋.本味篇》。伯牙,春秋時善鼓琴者。鍾子期,春秋楚人,與伯牙為至交。伯牙正在彈琴,鍾子期在傾聽。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子期聽而知之,說:「彈得真好呢!我好像看到巍峨的高山!」一會,伯牙又彈奏意在流水的樂曲,鍾子期又說:「彈得很好呢!我好像看到浩蕩的江河!」子期死後,伯牙悲痛萬分,謂世已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再鼓琴。「高山流水」喻知音難求的道理,亦即能互相理解、理念互通。不僅彈琴,任用人才也是如此。即使有賢人,卻不能以禮相待,憑什麼要求人才盡忠呢?又好像不擅長駕駛車馬,駿馬便不能發揮日行千里的才能。
◆「論證」是一種完善意識,極考學生的語文素養,復以測試學生「嚴謹思維」,要求學生「具體闡釋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若果考生只提出「論點」而缺少有意識的「論證」,得出的效果,就如同假大空的口號一樣,徒具聲勢,說服力弱。相信早前接連刊登兩篇「談知音」、「談敵手」的星級生示範文章,同學必可從中「偷師」。
[語文同樂 第349期]
文:語文工作者 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