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體育設施發展時常被指落後,政府決定斥資319億元在舊啟德機場北面停機坪興建啟德體育園(上為構思圖),立法會財委會2017年6月批出撥款,並隨即展開招標程序,料於2018年中批出合約興建,最快2022至2023年建成,惟項目牽涉不少爭議。
◆爭議1﹕「提案誘因」被指補貼投標者做生意
啟德體育園項目為港府首次設立「提案誘因」做法的工務工程,即向最後評審階段最多兩名落標者退還投標費,每個可獲退還的上限金額為6000萬元,即最高退還金額為1.2億元,吸引投標者入標,政府亦有權使用落標方案。
惟做法被指補貼投標者做生意,金融界議員陳振英直指投標者理應自行承受投標落選的風險;公民黨議員譚文豪則形容做法將打開缺口,讓政府日後就大型基建項目以同一理由作誘因建議,是「圍全部香港人的標」;民主黨議員鄺俊宇亦認為方案是壞先例,擔心未來工程會繼續以公帑補助落選的投標者,又稱方案令投標落選隨時更輕鬆,做法是本末倒置。
.政府回應﹕項目規模大 有力投標者不多
民政事務局回應指體育園計劃規模龐大複雜,投標成本估計達1億至2億元,有能力承受的公司不多,因而提出誘因方案。社企「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稱,若政府不出「墊底費」,承辦商或因風險太高而不參加,或只肯以低成本籌備草率的標書。他以啟德郵輪碼頭為例,指碼頭沒用此方式招標,結果標書無一符合要求,最後只得由政府自行興建。
◆爭議2﹕合約被指不平等
項目以「設計——興建——營運」(DBO)模式招標,由政府提供用地及負擔所有建築費和維修費,中標者則負責啟德體育園的設計、興建及營運,並提交預計為9億元的違約保證金,同時須將每年收入與政府分帳,分帳比例等條件亦會成為政府挑選中標者的考慮因素之一,整體合約期(包括設計、興建及營運期)將為25年。
姚松炎於2017年5月在立法會上指出,一般DBO會要求經營者補貼建造成本,政府全盤承擔屬罕見,如經營者在建築階段獲取30%利潤,已賺逾百億。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更直指體育園的標書是「不平等條約」,因投標者若以低成本設計、高分帳百分比贏出,接手後設計和管理不善,大不了就是賺少點,政府分帳少點,未必有誘因營運好,政府亦無機制逼其交出成績。
.政府回應﹕DBO比政府營運有利
民政事務局2017年5月提交予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的補充文件強調,若體育園由政府營運,首兩年估計會分別蝕5200萬和3200萬元,至第3年才錄得600萬盈餘,而在DBO模式下,首年估計可賺5100萬元,主要因若政府營運將由康文署管理,活動數目和類型、票務、商業營銷、餐飲零售租金等收入均較DBO模式大幅減少。
◆爭議3﹕用途與大球場重疊 恐使用率低
根據民政事務局提交予立法會的文件,局方委聘的營運顧問估算體育園進入穩定的營運狀態後,主場館每年會舉行大型活動的日數為30天;另估計主場館在開始營運後第5年的收入約為3億元,主要來自場地租金和商務包廂租金。但有指主場館在規模及功能上都與香港大球場重疊,再花公帑興建,恐使用率不高。
田北辰質疑,現時香港大球場使用率低,政府有何證據顯示有大量團體有興趣在本港舉辦體育活動。社交網站專頁「運動公社」2017年1月撰文亦指,體育園成本效益存疑,認為如康文署的場地管理和調撥得宜,已可滿足許多中小運動會和普通運動員的需要,而政府適度增撥土地資源,也能建成一般運動項目所需的操練場地、設施,現有大型場館如香港大球場的使用情况亦足以應付大型賽事,質疑香港的體育文化是否足以撐起一座體育園。
.政府回應﹕主場館更能滿足大型活動的需要
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馮程淑儀2017年5月在立法會回應指,大球場過去使用率低,是因球場使用天然草地,要花長時間保養,亦無設天幕,故因噪音問題,晚上不可使用;而啟德體育園會有室內場館,可解決噪音問題,亦會採用人造草皮。局方的文件亦指,體育園的主場館更能滿足現代大型體育活動的需要,有助吸引更多大型賽事和活動舉行。
◆康體設施不足(見圖)
■模擬試題
.資料A﹕康文署轄下康體場地 2016年平均使用率(見表)
.資料B﹕評論摘錄(經刪節)
政府一直推廣全民運動及鼓勵年輕運動員進行更專業的訓練,但公共體育場館卻供應緊張,近年甚至出現炒賣體育場館租用門票的情?,可見市民對體育場館有很大的需求。由於體育場館數量不足,即使預訂場地有優先權的各體育總會,在場地可用時段有限的情?下,往往未能為更多有潛質的青年運動員提供訓練,直接影響精英運動員的人才培訓。因此,如要進一步推動市民參與體育運動及支援精英運動員的培訓,興建更多體育場館及設施為首要工作。
其次,設備完善標準體育場地及大型運動場是香港舉辦國際體育比賽盛事的基本條件,而香港在此方面卻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以戶外運動場為例,香港大部分運動場的觀眾座位只有2000至4000個,而香港大球場雖為全港最大的運動場,但由於設計時以足球場地用途為主,改建時拆除了跑道,不能進行國際性的田徑比賽。
興建更多體育場館及大型運動場象徵着政府致力香港的體育發展,並證明香港社會除了關心經濟發展外,亦重視市民的健康及優質生活。此舉不但能更有效推動全民運動的風氣,更有利於香港爭取舉辦國際體育盛事,如亞洲運動會。
.資料C﹕報道節錄
青協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隨機抽樣調查52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結果顯示,受訪學生每周平均只做2.2次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打籃球、踢足球),少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周3次做強化骨骼及肌肉活動;「中至高強度」運動(如急步行、走樓梯)則每天平均做30分鐘,亦少於世衛建議的每天60分鐘。
調查亦發現,逾半受訪學生沒參與運動類的課餘活動、培訓或興趣班,主因包括沒有時間(49%)、不喜歡運動(25%)和爭取讀書時間(19%);85%受訪學生從未考慮從事與運動相關的職業,主因是無興趣(47%)和擔心生計(33%)。研究又邀請42名中學生作聚焦小組訪談,有受訪者指學校對體育重視程度不足,且偏重學業成績,不時利用體育課堂舉行講座或為學生補課;有學生亦指學校體育資源和場地不足、運動項目不夠多元化。
青年創研庫建議當局增加中學體育課時,並加強向家長和學生推廣運動;學校和體育組織亦可共享運動設施和資源。
■相關概念
運動(sports)
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
公共設施(public facility)
生理健康(physical health)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試描述政府轄下康體設施場地的使用情况。
2. 參考資料,試指出香港體育發展面對什麼挑戰。
延伸回應題
3.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試評估增建體育設施對提高香港城市競爭力的成效。
(答題指引見另文)
[通通識 第4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