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地球村
經濟學教科書一些金科玉律似乎再經不起時間考驗。過往經濟理論一向認為,貨幣貶值可提升競爭力,刺激出口增長,進而推動國內的生產和就業。美國特朗普政府就深信貨幣貶值的威力,一再批評中國、日本和德國刻意令貨幣被低估,向美國的貿易撈好處。不過,有分析認為,貶值的作用似乎愈來愈小,情G以製造業產能下降、供應鏈與外國關係千絲萬縷的西方先進經濟體尤甚。箇中原因主要是貨幣下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被進口材料及零件價格上漲所抵消。
明報記者 黃展翹
即將「脫歐」的英國正為經濟師研究貨幣貶值作用提供重要的數據。直至目前,英鎊貶值並未如教科書所言,令出口突飛猛進。以汽車製造商Aston Martin為例,其汽車八成出口。在去年6月「脫歐」公投前,每英鎊可兌1.5美元,在美國標價15萬美元出售的一輛汽車,可為其帶來10萬鎊收入。現在每英鎊兌1.27美元,意味每輛汽車的售價,為車廠額外帶來1.8萬鎊(約17.9萬港元)的進帳。但該車廠有一半以上的零件從外國進口,抵消了匯率貶值對出口的好處。英國化工廠Chemoxy International亦稱,英鎊貶值令出口貨品的價格換算成英鎊後增加20%,惟進口材料價格同時增加,抵消了出口收益。該廠的產品有六成以上出口,但有八成半的材料要進口。
英車廠:八成半材料進口 貶值無幫助
英國從汽車廠、食品加工廠到木材加工廠等,都出現類似情G。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Adam Posen)稱,貨幣貶值對出口的好處較以往減少。1992年英國退出歐洲匯率機制(ERM),由當年9月至年底,英鎊貶值約11%,刺激出口增長,將貿易逆差扭轉為5年貿易盈餘。2007至2010年,英鎊兌主要貿易伙伴的貨幣下跌近25%,之後一直未能回升至原本水平。受貨幣貶值帶來的樂觀情緒帶動,2012年時任財相的歐思邦(George Osborne)將出口額目標,提升至2020年的1萬億鎊(約9.9萬億港元),相當於2012年的1倍以上。不過截至去年底,英國出口額僅增至5470億鎊(約5.4萬億港元)。
英鎊貶值一成 貿易逆差無縮小
自「脫歐」公投以來,海外消費者確實多買了英國商品。由去年11月至今年4月的半年內,英國政府的數據顯示,貨物出口量按年增長4.9%。不過數據同時指出,英國的貿易逆差沒有明顯縮小,反映進口貨品價格上漲蠶食了出口收益。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發表的研究顯示,發達國家的企業已嵌入全球供應鏈,2008年英鎊下跌,以至日圓兌美元在2012年的下滑,對貿易的影響不大。1995至2011年,OECD國家出口商品中的進口佔比,由14.9%升至24.3%。發達經濟體的製造業重要性下滑,也令貨幣貶值的效用減少。2015年,製造業為英國GDP貢獻9.8%,較2000年低4.9個百分點。美國製造業在2015年為GDP貢獻12.3%,較2000年跌3.2個百分點。
服務業才是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支柱,英國服務業目前為GDP貢獻79%,但這些行業對匯率變動不大敏感。對倫敦的金融業來說,業務往往以其他貨幣計價,英鎊貶值沒有特別好處。英國的服務業貿易順差在去年底升至相當於GDP的5.4%。然而,貨物貿易卻是另一回事。相關貿易為英國帶來的貿易赤字,由1995年相當於GDP的1.6%,升至去年的6.4%。一些經濟學家警告,生產力和競爭力等結構問題,往往才是貿易赤字的主因,貨幣貶值也無助解決這些問題,甚至會妨礙政府進行結構改革。
IMF:經濟衰退 貨幣貶值效力最強
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師Willem Buiter稱,別指望英國靠貨幣貶值可擺脫經常帳戶不平衡。更糟的是,英國像其他發達經濟體一樣依賴很多進口貨品,英鎊轉弱只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有不同的見解,認為「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匯率的作用減弱」。IMF稱,如果經濟體的貨幣顯著貶值,例如發達經濟體貨幣貶值13%以上,新興經濟體的貨幣貶值20%以上,可在5年內令出口量增長10%。IMF表示,經濟衰退之後,貨幣貶值的影響力最強。但IMF也承認,金融危機可能影響企業的借貸能力,令商界不能善用貶值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