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平等機會委員會研究發現,19間精神健康社區綜合中心在設立前的諮詢過程中,近半曾遭地區人士反對,其中更有居民及區議員以中心會帶來滋擾及危害居民生命為由,令諮詢期拖延至一年以上,有個案更諮詢長達2年7個月;平機會認為公眾對精神健康服務有誤解,政府在諮詢工作中亦欠完善。 平機會自2014年6月開始訪問了全數24間綜合中心負責人,及翻閱多份立法會及區議會文件後,昨發表《精神健康社區綜合中心選址所遇困難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在政府缺乏社福土地下,綜合中心需在公共屋h覓地,惟區議員等地區人士大力反對,最終只有14間中心成功獲得永久會址,餘下10間則要租商廈或私人住宅商場單位作臨時會址。 難覓永久會址 康復者需快餐店會面 另外,綜合中心主要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輔導及支援服務,惟不少臨時會址的地契列明不可提供服務,或單位面積太小,令綜合中心服務欠完善。數據顯示,在臨時會址提供服務的10間中心,有4間不能提供偶到服務(即毋須預約),因此康復者要到快餐店與社工見面。 平機會指出,有19間綜合中心要先接受公眾諮詢才可有機會落戶,其中有9間表示諮詢期長達一年以上,同時亦有9間指曾遭地區人士指斥「康復者有暴力傾向」、「中心對居民造成滋擾」及「影響治安」,最終不少經歷漫長諮詢期後,亦失敗收場,需要另覓選址。平機會主席陳章明認為,結果反映公眾對精神病康復者認識不足,把他們與暴力畫上等號。 指社署勿遇反對即退縮 負責此項研究的平機會政策、研究及培訓總監朱崇文認為,區議員除要消除巿民對此類中心的疑慮外,社署在公眾諮詢時應定下限期,而非採取「拖字訣」,當遇上地區反對聲音即退縮;社署則回覆指部門一直與地區持份者溝通,同時亦有透過諮詢教育公眾,未來會繼續物色空置單位或透過改建空置用地,解決綜合中心選址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