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學校: 牛津大學
秘 笈: 文書很重要
今年1月,張銘被牛津大學錄取,主修實驗心理學。她從小就愛觀察人、研究人,爸爸媽媽就是她最早的研究對象。「我爸爸在國企工作,是個慢性子文藝男中年,愛打太極、攝影、種花。我媽是大學英語老師,急性子,做事情風風火火,非常上進,現在還在讀博士。」張銘說。
高二,張銘與同學和老師創建了「peer buddy」的社團,邀請優秀的師兄、師姐為師弟師妹們「傳經」,分享申請名校的經歷。2014年1月,張銘在學校的英文官網上發表了一篇倡議節約用紙的文章。「我從小就有節約資源的意識,隨手關燈、循環用水等都已經成為習慣。到了華附後,我發現同學們存在浪費紙張的情況。」在那篇倡議文章中,張銘建議同學們雙面打印,如果發現了錯誤盡可能在原稿上改動而毋須重新打印。她甚至建議老師,在準備教案時,如果文章不太長,可以在一張紙上打印幾篇,裁剪後分發給同學們。這一建議也得到了採納。
與美國大學不同,英國大學的申請文書更偏重於學術。在高二那年暑假,張銘加入了一個美國大學教授發起的「pioneer」研究項目,內容是「壓力對青少年睡眠以及他們做決策時造成的影響」。三個月的時間裏,張銘先在網上聽教授講課及論文指導,並撰寫論文。為此,她閱讀了50多篇相關學術論文,最終形成了26頁的研究報告。這段經歷被她寫進了申請主文書中,被認為是有力的加分項。除了統一的托福和ACT考試之外,劍橋和牛津大學都有單獨的入學考試,主要考察數學邏輯和語言邏輯,張銘的成績在前5%,順利進入了面試。面試過程約為40分鐘,內容與她申請的心理學相關。
記者:你看上去總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有過焦慮的時候嗎?
張銘:當然有,但我有一個緩解焦慮的絕招,就是從很小很小的事情上找到快樂。除了牛津大學之外,我也有申請一些美國的院校。在申請文書裏我就提到,自己特別享受吃蘋果時,「咔嚓」一口咬下去,爽脆多汁的感覺。人們都說吃蘋果對身體好,但我吃蘋果是為了享受屬於「吃貨」的快樂,沒有其他目的。聽別人說,數飛機數到1000架就可以許願,我就經常擡頭望天數飛機,數到1000架時,我真的許了一個願,當時就覺得很開心。開心能沖淡我的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