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同學說得好﹕人生就如一場馬拉松。許多奇談怪論,也可以此來拆解辯論。
首先,如同學所述,當今許多緊張兮兮的父母,時刻希望子女要「贏在起跑線」,這個觀念更在教育服務高度商品化的香港進一步發酵﹕未學行的嬰兒要學兩文三語、升學面試班教小孩子扮大人……然而,這些「盡早起跑」的小孩是否就此能平步青雲?當小孩子在上面試班、在學兩文三語之時,他們又犧牲了多少遊戲、閒暇及發白日夢的時間?這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怎樣的傷害?
過多課外活動扼殺小孩遊戲權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訂明兒童享有休息和閒暇的權利;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通訊第34期(2013年秋冬刊)》,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指出,成人有責任每天讓兒童至少可自由自在地遊戲一小時。而全球兒童遊戲權利被壓榨的十大元兇之一,正是「過多有組織、有計劃的閒暇活動」。
因此,我們實應好好反思:馬拉松起步不久的領頭者,有多少位能領先至最後衝線?
人生既然可比喻為一場橫越數十寒暑的馬拉松,我們不妨看看:許多真正跑馬拉松的朋友,並非為了要勝過別人,而是為了實踐自我,盡力以自己最佳的成績完成馬拉松,那才是最終目標。既然要挑戰的是自己,而不是為了勝過別人,「贏在起跑線」就變成沒有多大意義的命題了。
以財富與權力去衡量成就不當
堅持、努力、把握機會等等,都是老掉牙的「成功之道」。不過,當同學文中以馬雲作為成功例子,我反而希望同學能深思成功的定義﹕以財富與權力去衡量成就是危險的,尤其如果個人財富與權力的累積,是建基於對他人財富與及權利自由的剝削、對環境的破壞、在制度內鑽空子等等的話,這些「把握機會」、「勇於挑戰」的能力,我不一定欣賞。
尤其在今天講求民主法治、追求可持續發展、尊重平等權利的時代,如果我們的跑道未能伴隨這些核心價值,即使有所成就或是自我實踐了,但卻可能是踐踏了許多人的血肉才得到,請同學們慎思何謂「成就」。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張銳輝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