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古人用衣服以蔽體,今人以時裝看個性,今期就由一件襯衫說起。襯衫,或襯衣,又稱恤衫,對恤衫情有獨鍾的Ian Fong,是英國劍橋大學建築工程系碩士,2011年在銅鑼灣開設了一家訂製恤衫的樓上舖,結合傳統度身訂做和潮流時裝觸覺,欲引領以恤衫為時尚衣著的方向。
文:鄒靖儀
◆你愛度身訂做 還是愛品牌衣裝?
香港裁縫業曾經風光一時,不少外國政要如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美國前總統克林頓都曾在港縫製西裝。但在工廠大量生產以至近年速食時裝(Fast Fashion)的趨勢下,要買到合身的衣物,到成衣店就可以了,裁縫業幾近凋零,Ian卻選擇投身這「夕陽」行業。
名牌重要還是合身重要?
「我曾因要赴宴,需要一件白色恤衫,看似十分容易,但到了不同的成衣店後,發覺沒有一件的剪裁及款式能令我完全滿意。」他又曾到裁縫店訂做衣物,卻覺得眼花撩亂:「布的款式過千,但我不懂選擇,只好叫師傅推介些最『大路』的款式,卻不夠時尚。」
無獨有偶,Ian大學畢業後投身飲食業時,閒聊間問下屬到哪媔R恤衫,下屬回答:「我只到某品牌的店內買衣服,因為只有那堛滌霾臛怞X身。」他反思,何以我們為求一件稱身的衣服,反倒要「迎合」某些品牌,那不是會受品牌推出的款式限制嗎?
傳統裁縫×潮流時尚
Ian認為穿上一件完全稱心如意的衣服,「感覺真的不同,十分深刻」。碩士畢業回港後,他留意到街上女裝店舖很多,男裝選擇卻相對少,但近年男士也開始講究衣著,會大膽嘗試,色彩較為繽紛的也樂於接受,偏偏選擇不多,容易「撞衫」。他遂想到「度身訂做」應該有商機,便拜傳統裁縫為師,學習度身、選擇布料及剪裁技巧,從頭學起,加上合作的設計師的時尚觸覺,開拓了追求時尚及個人特色的新客源,走大眾化路線,打破度身訂做一定價格不菲的概念。短短幾年他站穩了陣腳,顧客除了男士,也有喜歡中性打扮的女性光顧,「她們的身形大多比男性嬌小,普通成衣店可能沒有合適的尺碼」。
活用所學知識 貴不等於時尚
身為英國劍橋大學建築工程系碩士,與開設裁縫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Ian卻認為是用上所學,「我在念書時要學習產品設計,涉及很多商業元素,經常要寫商業計劃書,這跟做生意很有關係」。又如他想出把襯衫的設計分為7個部分的Shirt Bar概念,「念工程時需要很有系統的思維,設計出這樣按部就班、最清楚、容易明白的方法,也是由於多年來的思維訓練」。
跟設計師、老裁縫合作取經以外,他也會從其他途徑增進衣物知識,如看日本時裝雜誌,「日本的時裝雜誌會詳盡地介紹衣物,小如衣服中的其中一部分,都會詳細介紹不同款式」。與本港同類刊物較之,便看出了用心之作與「廣告雜誌」的分別﹕「本地的多會介紹各貴價品牌的時尚衣飾或奢華生活,以為那就是時尚。」他也曾到日本的布料批發市場入貨,「例如有一次到大阪去,發現有一家布行會用古老的方法做印花,如手繪圖案」。
充當客人「形象顧問」
將時尚與傳統結合,對他們和顧客來說,都是新嘗試。Ian指出,他們會了解顧客需求,再憑經驗累積的眼光,充當「形象顧問」,「例如一些顧客提出誇張的要求,會徵詢裁縫師傅的意見,看看是否可行,我們不想答應後做不出顧客想像的效果。又如脖子較短的人,我們不建議穿企領的衣服」。店內有100多款現成的恤衫款式,由時裝設計師挑選,每季轉換,這是與傳統裁縫店有別的地方。
Ian也會發掘新的衣料,在款式以外帶來新元素,「我們嘗試引入這種cooldry物料製作服裝,外層防水,下雨時不怕淋濕;媦h是吸汗物料,吸汗後很快揮發掉」。
圖:鄒靖儀
《語文同樂 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