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製衣看年資?
明朝嘉靖年間,京師有位很有名氣的裁縫,所製衣服,長短寬窄,無不合身。他為官員縫製官服必先問年資,有御史不明其故,裁縫解釋:各位官老爺剛剛身居要職,一定意氣風發,鼻孔朝天,身體後仰,其衣要後短前長;做官時間再長一點,態度稍稍平和,人站直了,其衣要前後一樣長;等到官做久了,想升職,不免要顯得謙虛,多鞠躬多低頭,身體向前俯,其衣就要前短後長了。所以,官服的形制,要根據做官的年資來設計。
2.衣、裳之分
裁縫所謂「後短前長」、「前短後長」指的是官服的下擺。就文字來說,「衣」原專指上衣,沒有下擺。
「衣」甲骨文作「(圖文1)」,上面是衣領,中間有兩個袖子,下面是衣襟左右覆蓋,就是上衣的形狀了,這是個象形字。
小篆寫作「(圖文1)」,和甲骨文分別不大。許慎《說文解字》根據小篆字形,說「(圖文1)」字下面是兩個「人」,被衣服覆蓋荂C清代學者段玉裁進一步解釋,「(圖文1)」下這兩個「人」代表貴和賤,人不分貴賤,都有衣蔽體。這兩種說法都有些牽強。
古代上衣稱為「衣」,下衣稱為「常」,「常」字又寫作「裳」,「裳」類似今天的裙子。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東方未晞,顛倒裳衣」,說的是天還沒亮,就要起H幹活,惺忪慌亂間把衣、裳反過來穿,下衣當成上衣,上衣反做了下衣。
《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綠衣黃裳」即綠色的上衣、黃色的裙子。在古代的觀念中,黃色是純正的顏色;綠色在蒼、黃之間,不純不正,是間色。正色尊貴,卻用來做下面的「裳」;間色卑賤,卻用來做上面的「衣」。因此有人認為這首〈綠衣〉隱含尊卑失序、貴賤顛倒的意思,後人就用「綠衣」來比喻正妻失位,侍妾僭越。
3.表、
《詩經•邶風•綠衣》還有一句是:「綠兮衣兮,綠衣黃堙C」意思是:不正的綠色穿在外面,純正的黃色倒穿到堶悼h了,還是有點內外相反、尊卑互易的味道。
「堙v或寫作「裡」,都由「衣」、「里」兩部分組成,是形聲字,「衣」是形,「里」是聲。「堙v即衣服的媦h,和它相對的是「表」。
「表」小篆寫作「(圖文2)」,外面是「衣」,中間是個「毛」字,意思是外衣。古人穿皮衣,細嫩光滑的皮在內,濃密柔軟的毛在外,所以用「毛衣」之「(圖文2)」來表示外衣,後來又引伸為事物的外部。「(圖文2)」字隸書寫作「表」,中間的「毛」簡化為「土」,沿用至今。
4.裘、蓑、卒
甲骨文「(圖文3)」就是一件皮衣,「衣」的外面毛茸茸的,表示長毛外露。「(圖文3)」小篆寫作「(圖文3)」,皮毛都塞到「衣」堨h了。「(圖文3)」隸書寫作「(圖文3)」,也可以把中間的「求」移到「衣」之上,這就是皮裘之「裘」了。
和「裘」字類似的是「(圖文4)」,「衣」的中間是「(圖文5)(冉)」,那是毛茸茸的草。草衣用來遮雨,這個字就是衰衣之「衰」,後來又加了個「艸」頭,寫作「蓑」。
還有一個字不可不提,那就是「卒」。「卒」小篆作「(圖文6)」,在「衣」字下面加了一點,代表衣服上有標誌。古代的奴隸或下級差役所穿的衣服,或染色,或標上記號,以作識別,這類人都稱為「卒」。直到清代,士兵還穿著類似的號衣(差役或兵丁所穿的統一服飾),胸前或書「兵」,或書「勇」,他們也都是「卒」。明清官服上面也有補子,或繡獸,或繡鳥,也是一種標誌。在京師裁縫的眼中,這些來找他做衣服的大官何嘗不是大一號、高一級的「卒」。
圖:網上圖片
文:洪若震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