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韓愈於〈師說〉一文運用了多種寫作技巧,結構嚴謹,是學習撰寫論說文的絕佳教材,值得學習!
◆結構嚴謹
全文精心佈局,細節用心,以「師道」一詞貫串。
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以古為例,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第二段:提出破格的看法,「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強調年紀、身分、輩分都不是重點,凡是有學問的,就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
第三段:說明聖人雖聰穎,尚自需要從師求教學習解決疑惑。
第六段:談及「聖人無常師」,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之語例及跟從各個老師學習之例子,重申從師學習之必要。孔子從師之事[,正是實踐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眾人之惑
•作者一方面論及師道的重要性,同時處處批評今人從師學習的態度。
•作者於首段先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說明人人皆有惑,如果有惑而不從師,疑惑就無法得到解答了,這種情G,正好是下文談及的士大人的寫照。在第三段,作者談及士大夫恥於從師的實G,第四段談及士大夫「小學而大遺」,第五段寫出士大夫恥於求教不必要的顧慮,總括三段內容,均說明了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智,他們的所為,正好跟作者所談及的「今之眾人」、「愚益愚」遙相呼應,批評之辭,見於紙上。
◆善用對比
作者多次運用對比,突顯人物、事物之間的落差,增強論證的說服力。舉例如下:
「聖人與今人」
聖人能力較眾人為高,但仍然需要跟從老師學習。相較之下,眾人能力遠遜古聖人,卻不願意從師學習。結果就是聖人愈見聰明,眾人愈見愚蠢,而兩者並列比較,更突出了眾人不願從師學習的荒謬和無知。
學子擇師而教與士大夫惑而不從師
小童需要學習的,只是句讀之學,屬於小學問,但成人願意為他們尋找老師。相較之下,士大夫面對大學問上的疑惑,卻不願意求教於老師。由此可見,士大夫處理小學問上得當,但沒有妥善處理大學問上的問題,突出了他們的不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互相學習與士大夫恥於從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只屬於社會的低下階層,向來被看不起,但他們能夠不恥相師,互相學習。相反,士大夫屬於社會的上級階層,但他們因諸多顧忌而不會從師求教,結果疑惑沒有得到解決。於從師學習之問題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只是低下層,但處理得當,表現遠較士大夫為佳,從而突顯了士大夫的不足,亦見惑而不從師的荒謬。
◆善用例子
作者扼要說明各例子的特點,以鞏固文章論點,舉例如下:
1. 聖人之例:
聰明,但仍然從師學習,結果得到大學問,由此可見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更突顯了眾人不從師學習的愚昧。
2. 學子之例:
只是學習句讀之學,屬於小學問,但仍然要找老師學習,可見求教於師的重要性,更突顯了士大夫在大學問上不從師求教的荒謬。
3. 巫、醫、樂師、百工之例:
地位低微,學識有限,但不恥相師,於學習上做法正確,遠較恥於從師的士大夫為佳。
4. 孔子從師之例:
孔子屬於古聖人,但仍然向多人學習,並說出「三人行必有我師」(語例),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重點,同時批評了士大夫恥於從師的做法不智。
◆語言技巧豐富
1. 頂真
文章氣勢增強,文氣連貫,產生一種迴環往復之美。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2. 對仗
使文章顯得工整勻稱,富於氣勢。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傳其道、解其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文:甄沃奇
作者簡介﹕高考3A,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級榮譽,哲學碩士,現職中學中文科教師,曾任《5**作文系列》、《5**作文預備班》顧問。
圖:資料圖片
■下期預告:「人與學習」單元模擬試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