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木工程拓展署昨公布報告,指按天文台提供的數據評估本港地震活動程度屬低至中度,每年平均出現兩次有感地震。天文台現於全港10個監測站放置地震儀,其中兩個分別位於沙田城門水塘以北的鉛礦凹及大嶼山瞻s的地震儀,可探測監測站內28米深鑽井內的地震級數。 土木工程拓展署及天文台昨日介紹鉛礦坳的地震監測站。天文台科學主任許大偉說,現時只有鉛礦凹及瞻s監測站可探測站內28米深鑽井內基岩地震的強度。 防水的地震儀可於惡劣天氣下維持運作,記錄地震波頻率,接駁組件後可經網絡傳送數據到天文台分析。 全港設10地震監測站 本港其餘的地震監測站位於長洲、鹿頸、尖鼻嘴、鶴嘴等。許大偉指監測站選址須僻靜,避免汽車及人群嘈音干擾,影響監測準確度。 記者昨在鉛礦凹監測站旁用力踏地,許大偉的手提電腦即顯示地面震動的數據。該監測站自1997年起運作,最遠可監測200公里外的地震震級,即震源所釋放的能量大小。 天文台自1979年至今錄得68次有感地震,即屬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3至4度或以上,年均兩次。土木工程拓展署報告指本港地震活動屬低至中度,與以往研究結果相近,並估算一年出現7度或上地震的機率為五百分之一,紀錄亦顯示本港至今無由地震引致的山泥傾瀉或擋土牆崩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