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天是「十一」國慶,什麼是「國」?「國」家中間應當是什麼?
原來國字可以從唐朝武則天談起。
1.武則天﹕武、八方
張鷟《朝野僉載》記載:
武則天為人多禁忌。天授年間,幽州人尋如意上書說:「『國』字中『或』,或亂天象,請囗中安『武』以鎮之。」
這位尋先生是個馬屁精。他的意思是,「國」字中間有個「或」字,「或」就是惑亂的「惑」,對新朝不好,不如把「國」字寫為「(圖文1)」,中間換成武則天的姓氏,讓她老人家來鎮住天下。武則天大喜,馬上下令,把「國」換成「(圖文1)」。
但事情還沒完。一個多月後,又有人上書:「『武』字縮在『囗』中,就像『囚』字,不祥之極!」《正字通》也有類似的記載,說這個「(圖文1)」像個「困」字。「(圖文1)」是把「武」則天給囚困了。
迷信的武則天聽了,嚇一大跳,忙又下令把「(圖文1)」字改成「(圖文5)」,中間是「八方」二字,「國」為八方土地,也隱含「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結果呢,武則天晚年幽禁於上陽宮,還是逃不了被「囚」被「困」的命運。
2.古文字﹕或、無物
「國」甲骨文寫作「(圖文3)」,就是「或」字。左下角的小「口」是城邑,後來又在「口」下加一橫,代表土地或疆域。右邊是「戈」,表示手持武器、守衛城池國土。
「或」的本義是疆域,後人又加了個「土」旁,寫成「域」字。
「或」字金文有時也加了三道城牆,寫作「(圖文4)」,代表都邑之外有三面疆界。三道城牆最後變成四道城牆,寫成「國」字。外面的那圈是「囗」字,「囗」即古文「圍」字,也代表疆域。梅膺祚《字彙》上說,「國」字古文也寫成「囗」,並引《商子》為證。《商子•弱民》:「弱民囗強,囗強民弱,有道之囗,務在弱民」,這句話堛滿u國」字都寫成「囗」。商鞅所謂「強國弱民」,就是國家要強大,要「雄起」、「崛起」,就要控制人民、削弱人民的力量。看來這套思想在今天仍很有市場,可惜的是,從字形上來看,強大的「囗」中間卻空空如也,未免諷刺!
古代「或」、「國」、「域」等字,意思一樣,都是國家、疆域,外面是國界,中間是城池土地,城旁有士兵守衛。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字俗字又寫作「[」,中間有了個「王」,那就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意思了。
3.洪秀全﹕王 .孫中山﹕民
和「[」字差不多時候,又出現另一種俗寫,作「(圖文2)」,中間是「民」,那是「民為國本」的意思了,剛好和「[」對虓F。商鞅如果看到這個「(圖文2)」字,恐怕很不高興。
「[」和「(圖文2)」兩個古代俗字,本來沒有多少人會留意,但後來這兩個勢不兩立的字都因為某種原因紅了。
洪秀全創建太平天國,下令「太平天國」的「國」字只能寫成「[」,取「王居國中」之意,「王」當然是天王洪秀全本人。他還規定,「[」字是太平天國的專用字,只有天朝配用,其餘列邦要「避諱」,以「郭」代替「國」,像「天下萬國」,就要被迫寫成「天下萬郭」了。
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輪到「(圖文2)」字大行其道。「(圖文2)」中有「民」,正合「中華民國」的本意。於是,「國家」寫成「(圖文2)家」,「中華民國」寫成「中華民(圖文2)」,連大英帝國也寫成了「英(圖文2)」。
「國」字寫成「ョv,中間是「玉」,有人說是「國」字草書楷化的結果。這個字最遲在唐末就已出現,1949年日本《當用漢字字體表》採用這種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原想把「國」簡化為「[」,但有人認為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國」字中間不應當有個「王」。後來大家就在「[」中加了一點,寫成「ョv,剛好和日本當用漢字的寫法相同。
◆什麼是「國」?「國」家中間應當是什麼?「(圖文1)」、「(圖文5)」、「[」、「(圖文2)」、「ョv都是答案。
從武則天到洪秀全,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取所需,說得通就是了,國家真正的意義?管它呢。
圖:資料圖片
文:洪若震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