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紙「金箔入酒」徵求意見函,引發了一片質疑聲,這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稱「衛計委」)始料未及的。
衛計委官網日前登函顯示,擬批准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使用範圍為白酒,最大使用量為每公斤0.02克,生產工藝是將純度為99.99%純金以物理方式將其汽化,使其均勻分散成小分子,再將小金分子重新堆棧排列,以精準控制分子磊晶堆棧的方式形成食品添加劑金箔。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市民和網友有疑問:酒裏能加黃金嗎?對健康有益嗎?
「金箔酒很早就有了。」方正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薛玉虎介紹,金箔酒是舶來品,最早國外將一些小碎片式的金箔加入紅酒中,小碎片漂浮在酒裏,手搖後閃閃發光,非常好看。
記者網上查詢發現,實際上中國生產或銷售金箔酒的企業為數不少,大多宣傳金箔酒具有保健功能,添加的金箔是經過特殊處理的食用金箔,對人體無害還能「保健養生」,可起到「鎮心安魂、美容駐顏等效果」。
「以前金箔是加在紅酒裏,白酒沒這說法,金箔酒喝起來沒特殊味道,只是晃起來好看,但目前為止,並沒聽說什麼保健作用。」醬酒網總經理陳雷多年前就接觸過金箔酒,他認為更多是炒作和噱頭,雖然有一定市場,但已基本脫離飲用範疇。
在專家看來,金箔入口只會「穿腸而過、再回塵土」。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認為,國際上很早以前就將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人食用後既不會被吸收,也不會沉積,吃完後會排出。因此金箔入酒對人的健康沒有影響,不會危害健康,也沒有助益。
即使意見通過,但為減少成本誰又能保證純金入酒?一些經銷商告訴記者,如果真的大量進入市場,99.99%的純度就很難保證。「以後人人都來生產、來買,如果管理不好,難免有人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到時候可能真會出安全問題。」
吳天祥認為,釀酒要經歷固態發酵、固態蒸餾、長期儲存和勾兌等過程,國家標準和產品質量法並不允許添加非發酵添加劑。
白酒行業秩序仍待維護
近年來,隨着中央八項規定不斷深入落實,白酒業經歷陣痛。2012年一瓶茅台酒2000元左右,2014年價格僅在1000元左右。去年1至11月全國白酒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3.7%。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在高壓反腐、八項規定之下,把金箔作為白酒添加劑,與整個社會氛圍不符,甚至有可能提供腐敗溫牀。「從天價月餅到天價粽子,反映出的都是社會上不良風氣和畸形消費觀,金箔酒會不會是下一個畸形消費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