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聖誕將至,在節日氣氛濃厚的香港,聖誕的宗教意味不太受重視,各種相關消費亦帶來節日商品化的趨勢。在慶祝聖誕之際,你知道這個普世歡騰的節日有什麼典故嗎?世界各地又如何慶祝聖誕?
聖誕節的起源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伯利恆(Bethlehem)誕生。耶穌的母親瑪利亞(Maria)以童貞女身分懷孕,天使在夢中告訴她,她即將要生下神的兒子,要被稱為耶穌(Jesus)。瑪利亞在馬槽生下耶穌,三位來自東方的賢士得到神的啟示,追隨天上的一顆明星(聖誕樹上的那顆星)找到耶穌,獻上黃金、乳香和沒藥作禮物,《聖經》稱之為三皇來朝。
耶穌誕生日眾說紛紜
一般人認知的耶穌誕生日為12月25日,當天因此被稱為「聖誕」或「耶誕」。但由於當時並非使用現今曆法,耶穌誕生日期眾說紛紜。有指12月25日原是太陽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paganism,即非天主教或基督教)節日,當天亦是羅馬曆書的冬至,異教徒把當天當成「春天的希望」、萬物復蘇之日。有指正因如此,羅馬教廷亦選擇這天作為聖誕節。現今各地教會大多接受12月25日為聖誕節,但個別教會採用不同曆書,把12月24日至翌年的1月6日定為聖誕節期(Christmastide)。
■ 聖誕節相關物品
◇聖誕樹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聖誕節家家戶戶都會用聖誕色來裝飾。聖誕樹是聖誕裝飾之一,其起源有多個傳說,不少德國歷史學者認為,聖誕樹其實與宗教信仰無直接關聯。有一說法指聖誕樹早於1419年出現在德國黑森林(Schwarzwald)的聖誕慶典,當地為增加節慶氣氛,首次將一顆針葉樹放在屋子大廳,樹枝上放各式各樣的糖果,又掛滿糕餅及點心。在19世紀,此傳統傳到英國和美國,後來聖誕樹成為家家戶戶聖誕節的必備裝飾品。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Santa Claus)是每年聖誕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常是個紅衣、滿面大鬍子的胖老人。有指派發聖誕禮物給孩子的概念來自聖尼古拉(Saint Nicholas),他是四世紀一名住在小亞細亞、現土耳其安那托利亞(Anatolia)的主教。據說尼古拉出身富有家庭,樂善好施,時常捐贈物品予當地窮人,死後被封聖,被認為是聖誕老人的原型。另一說法是聖誕老人其實是三世紀芬蘭北部一名叫尼古拉斯的老人,他非常富有,喜歡乘坐鹿拉的雪橇漫遊各地,遇到窮困人家會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而現實中確實也有聖誕老人,位於芬蘭北極圈內的羅凡尼米(Rovaniemi)聖誕老人村,一年四季開放予旅客參觀,從世界各地寄出、凡寫上寄給聖誕老人的信件,都會被送到芬蘭。
◇聖誕花
聖誕節除了看到聖誕樹,還有聖誕花,象徵和平、善意和愛。聖誕花也分很多種,例如聖誕玫瑰花、聖誕仙人掌花,最傳統的聖誕花是一品紅(圖)。
◇聖誕大餐
各大餐廳通常會推出各式各樣的聖誕大餐作招徠,其實聖誕大餐是西方傳統,不同國家的傳統聖誕大餐各有特色。
◆法國
據說在人們還沒開始使用電力的時候,法國人以柴作為聖誕禮物,後來在不用再燒柴的年代,樹幹蛋糕(Buche de Noel)便代替柴成為聖誕特色之一。另外,法國人在聖誕晚餐開始時會先吃一份杏仁布甸,誰能吃到唯一一顆完整的杏仁,就是來年運氣最好的人,通常成人會將杏仁放在年齡最小孩子的碗堙C
◆美國
相傳聖誕大餐食用火雞的習俗源於美洲。在美國,火雞是感恩節和聖誕節中不可缺少的傳統食品,美式聖誕大餐中還有玉米粥。傳統英國和美國人會在燒豬嘴堜韙@顆蘋果,據說這個習慣源於一些大家庭,因為只有大家庭才能吃得完一整頭豬,後來人們在聖誕宴會中紛紛模仿。
◆英國
聖誕大餐包括燒豬、火雞、聖誕布甸、乾果餡餅等。一般英國家庭會自行烹調火雞,將大量蔬果如甘筍、西芹、洋蔥、栗子等,塞進火雞肚堙A再在表層抹上多種香料,最後放入焗爐。
■ 商品化淡化節日意義 製造浪費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商業及管理學部講師陳英凱表示,聖誕節的送禮文化是一年中重要商機,商場各出奇謀,投資上千萬元作裝飾推廣,吸引消費者前來拍照,增加他們留在商場消費的機會,加上近年市民經濟能力大增,以消費為本的節日活動變得愈來愈多。「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故事,原意是傳達『分享』的信息,但因為經濟富裕,父母在聖誕節送禮物給子女,中小學亦安排交換禮物活動,逐漸加強了聖誕節的消費文化,「甚至蓋過了原有的宗教及道德意義,變成單純的消費活動」。
「香港在1970、80年代經濟起飛之前,只有少數富裕人士會用物質慶祝。」陳英凱指亞洲很多地區沒有慶祝聖誕節,如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內地也是近年經濟飛躍,一線城市才開始慶祝,與商業活動結合,變成消費節日。他認為,由於自由行政策,吸引大量本身較少慶祝的內地人來港感受聖誕氣氛,成為商店、食肆的重要消費群,加速商品化現象。他解釋,商品化是指本質上並非以商業、買賣及消費為目的之事情,如教育、藝術等,日漸趨向與商業行為掛u或消費買賣的過程。
送禮原意是「分享」
聖誕節商品化的現象是好是壞?陳英凱認為消費能帶動經濟,各行業招聘大量前線員工,為就業帶來正面影響,「商品化同時涉及大量廣告、裝飾,可激發更多商業設計的創意及技術」。不過,若市民盲目消費,借聖誕之名作不必要的消費,會造成浪費,「有機會形成物質主義,認為節日要消費才能獲得滿足感,更甚是親子關係也建於物質之上,形成扭曲的價值觀」。
陳英凱引述教宗方濟各在2013年曾公開批評此文化,「聖誕節日漸商業化,只餘下消費主義及放假享樂,忘記了節日的神聖意義」。陳認為商品化的宗教節日「製造慾望多於樸素行善,製造污染浪費多於愛惜自然」。但對於宗教人士來說,聖誕節仍然是一個值得用真誠和信仰慶祝的節日。
■ 環保意識增 綠色聖誕成趨勢
聖誕看燈飾幾乎是香港最受歡迎的慶祝節目。早在1960年代,香港已經有聖誕燈飾,當時的電力供應不穩和電費貴,會在深夜時分關掉燈飾。在舊日還沒有手機、電腦的時代,人人湧到街上看燈飾,感受聖誕氣氛,當中又以尖東的燈飾最受歡迎。
以前的燈飾用燈泡製成,由人手在大廈幕牆逐一掛上,現在的商家認為發光二極管(LED燈)更環保、更光,即使成本提高也會選用LED燈。本地大部分燈飾都由有「燈飾大王」之稱的黃劍山包辦,他接受訪問時表示,近年商家投資於商場內的佈置多於牆外燈飾,因為更能刺激市民進內拍照和消費。
LED燈飾更光更環保
除外出觀賞燈飾,香港人也習慣聖誕節在家放聖誕樹,導致節日過後出現不少廢棄聖誕樹。環境保護協會2012年底發起聖誕樹回收,原計劃回收10噸廢棄聖誕樹,但最後收到逾50噸,反映本港聖誕樹浪費嚴重。協會指回收的聖誕樹將會被打碎,製成天然有機肥料,捐予學校用作綠化。有家品公司為減少浪費,推出環保聖誕擺設,利用廢棄材料,打造聖誕樹、馴鹿、天使等裝飾品。負責人表示,隨茬ㄔ咫H環保意識提升,近年愈來愈多人鍾情「綠色」節日裝飾品,耐看之餘又能避免在節日後產生大量廢物。
文﹕鄭寶欣、袁志敏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