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會在選擇食物時,留意食物標籤,再細看成份內容?相信只有少部分人會這樣做。雖說「無添加」聽上去較健康,但市面上絕大部分都是加工食品,習慣成為惡性循環,即使知道添加劑對身有百害而無一利,甚至有增加兒童患過度活躍症的機會,卻繼續依然故我,人食我食
跟著大勢而走,只求味蕾享受,管它安全不安全。
幸好最近Loblaw 超市決定把旗下的President Choice全線系列,超過4,000件食物從重新制定成份,採用天然色素、香料,取代人造添加劑,以行動推廣健康飲食文化。 採訪:蔡可欣
小孩殺手
這邊小孩的飲食習慣,受到北美文化上的影響,食物的選擇不及亞洲多。以一般的西式餐廳的兒童餐為例,大致上只有四款可選擇:薄餅、芝士通心粉、漢堡包和烤芝士麵包,偏重碳水化合物。飲品除了奶類可以選汽水;接著還有灑滿五顏六色的糖粉雪糕作句號。為了取悅兒童,很多時會採用含人造色素的食物,對此家長們應提高警惕。
英國研究發現6種人造色素會增加孩子過度活躍症狀,歐盟要求含相關色素的食物,須加以明確標籤。Loblaw食品研發部副總裁Kathlyne Ross稱:「研究報告指出人造色素除了會增加患過度活躍的機會,還會帶來孩子容易對食物產生敏感。」
對色認知
美國的食品標籤,會仔細列出每種顏色及代號,如M&M朱古力豆內有Blue 1 lake, Red 40, Yellow 6, Yellow 5, Blue 1, Blue 2, Yellow
6 lake, Yellow 5 lake, Blue 2等。但在加拿大的食品標籤,製造商目前不需要列出染料的名稱,只用「Colour」來概括所有顏色。
Kathlyne指因為這方面令部分消費者帶來很多不便,所以包裝上應該清楚列明是不含人造色素和增味劑。
鮮艷奪目的食物,的確會令消費者對產品生興趣。於是Kathlyne和團隊便想到以「食物顏色還治食物身上」,找到紅菜頭(Beet)、紫色胡蘿蔔(Purple Carrot)、橙(Orange)、植物葉綠素(Chlorophyll )、螺旋藻(Spirulina)等作為「顏料」。不過仍有部分食物需要更多時候改良,Kathlyne稱:「現階段我們仍努力改良所有汽水產品,將會在明年底推出不含人造糖和色素的健康有氣飲料。」
可是利用天然食物來做色素,也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如顏色的持久度和鮮艷度是主要考慮因素。於是團隊便要尋找以非化學的方法,來把食物的顏色保留得更持久。
Kathlyne舉例說:「紅絲絨蛋糕(Red Velvet Cake),紅色很容易因時間久了,出現褪色現象,最終由紅色變了粉紅色。後來找到了能穩定色素的產品,不用經化學功驟,令顏色不變。」
除了色素外,天然香料也是Kathlyne其中一個針對項目,她指市面上的雪糕其實加了很個針對項目,她指市面上的雪糕其實加了很了真的雲喱拿精華,做出來的雪糕更氛香吸引,作為家長尤其支持這系列的產品。還有檸檬汁亦是很重要的天然調味劑,且能增添食物清香味美。
小心中招
加拿大甲狀腺癌組織總裁Rita Banach指出一種紅色染料名字叫Red dye erythrosine,是含有碘成分。對於將要接受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治療的患者,他們必須在兩周內不能進食任何含碘質的食物,否則可能會危及治療。因此患者除了需要小心用藥,飲食亦要留意。
此外,患有「G6PD 」缺乏症的人士,對於某些食物如蠶豆,會產生急性溶血反應。曾經有一位患者因吃了一碟咖喱飯,而出現氣促心跳,眼白變黃,小便呈近黑色。醫生確診他有嚴重貧血,膽紅素上升,小便有大量血紅素,這正是「急性血管內溶血」的病症。後來才知道咖喱含有大量人造色素,是強力氧化劑;對於缺少G6PD 酵素的患者,人造色素誘發嚴重溶血現象。
與其為了某些食品添加劑而惶恐不安,不如多吃新鮮天然的、保質期較短的、口味色澤樸素的食物,這樣自然會遠離過多的添加劑,也能得到更多的健康成分。 ●
自製天然色素
材料:
紅色/粉紅色:甜菜頭
橙色:紅蘿蔔
黃色:南瓜(butternut squash)
綠色:菠菜
啡色:直接用可可粉
工具:脫水機或烤爐
做法:
用刨把果肉薄薄刨出來,菠菜則去除莖留葉子,然後均勻地放在脫水機的架上。設置溫度150度至果肉脫水和酥脆。待冷卻後便可搗碎,最後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