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38歲的自由撰稿人王鏑移民紐約已10多年,他在紐約碩士畢業後,便在當地任職記者,並於30歲時做了業主。王鏑指當時負擔不起曼哈頓區的物業,於是就在皇后區買了一個約600平方呎的公寓,價錢只是10多萬美元,「連100萬港紙都唔使」。談及「上車」經驗,他表示當地華人通常較當地人節儉,「我無刻意虧待自己,都有保持一定生活質素,大概每年去兩三次旅行」,每月儲起人工的三分之一,到30歲時,已足夠作為買房的首期。 翻查紐約房產網站,若打算在皇后區置業,一個3至4房的合作社式公寓,售價由20萬至30多萬美元不等,而在香港沙田第一城,一個400呎的單位,做價已高達近400萬港元。 儲三分一月薪 30歲夠付首期 之後他「樓換樓」,買了一間獨立屋(house),現時自己住在這個1000呎的兩房單位中,還有一個後院,他正逐步打理,並計劃日後空閒時便可在此種花養草。王鏑說,若在紐約置業,只要遠離市中心曼哈頓地區便有不少可負擔的單位供你選擇,他現在住的皇后區,距離市中心車程也只需半小時,但價錢已經便宜了一大截。 土地開放 小市民也可買地 王鏑本身修讀房地產,他認為紐約作為國際大都會,市民仍能安居的原因是紐約所有土地是開放的,任何市民都可以自行買入一塊土地自行發展,「如果睇中一幅地,你可以自己設計再請建築工人起樓,小市民都可以做地產商」,供應充足價格自然不會飛漲,反而「香港由高空望落虧Y綠油油一片,好多土地都未開發」,亦只有大地產商才夠財力買地起樓,所以香港樓又貴又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