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產量佔油組三成,且擁有其他成員無法匹敵的備用產能,因此一直主導油組決策。沙特堅拒減產,除了消除市場競爭威脅的盤算外,不少論者還相信當中涉及地緣政治考量,其中一種最常見分析是沙特實際上是與美國合謀,藉壓低油價拖垮共同敵人俄羅斯和伊朗。 低油價令各大原油出口國均蒙受損失,但程度不一。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南美最大產油國委內瑞拉需要每桶高達160美元的油價才可維持財政預算平衡,而據德銀上月公布的數據,俄羅斯需要每桶約110美元的價格來平衡預算。至於伊朗,有分析認為該國預算需要每桶130美元的油價支撐。無獨有偶,這幾個產油大國都是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敵手。 西方出招 俄一年損失7800億 俄羅斯至少45%年收入依賴能源出口,俄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日前坦稱,西方制裁和油價下跌可能為俄羅斯造成一年逾1000億美元損失。因此不難理解俄羅斯智庫以至不少普通民眾均認為油價下跌為美國和沙特合作的陰謀。 《紐約時報》名記者弗德里曼(Thomas Friedman)上月亦撰文引述沙特改變石油政策間接助長蘇聯崩潰的例子,認為陰謀論不是空穴來風。 沙特萬億儲備足支撐短期陣痛 沙特官方自然否認此說,但該國一直不滿莫斯科支持敘利亞巴沙爾政權,至於伊朗更是其頭號地緣政治對手,低油價可進一步打擊伊朗的財政,削弱德黑蘭在敘利亞等區內戰場攪局的能力。沙特自身需要每桶逾90美元油價才能平衡預算,油價過低對其亦造成影響,但該國過往靠石油累積了數千至上萬億美元儲備資金,足以支撐短期陣痛。 有分析家對美國沙特合謀的論調或成效有保留。美國政治網站Slate國際評論員基廷(Joshua Keating)雖認同沙特拒絕減產或有助美國維護部分關鍵外交利益,但他指出,美國與沙特關係目前不算太好,後者尤其對華府向伊朗示好之舉深感懷疑。 基延亦質疑低油價策略可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俄、伊兩國的行為﹕俄羅斯經濟低迷但普京民望仍高企,至於伊朗面對的經濟壓力雖可能是魯哈尼政府更願意在核問題上合作的原因,惟談判成果始終繫於「注重伊朗經濟未來少於該國作為地區和全球玩家的地位」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手上。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