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舞獅可追源至2000年前,《漢書.禮樂志》說「常從象人四人」,古註引三國時代孟康說「象人,若今戲蝦魚師(獅)子者也」,可知漢代已有裝扮成動物的表演,三國已有舞獅;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伎》詩句「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便仔細描寫舞獅的形象。舞獅演出過去陪伴我們度過不少大時大節,讓人想起喜慶時刻!
南北之分
現時舞獅主要分南獅和北獅。南獅於華南一帶流行,常見於舞獅表演,其獅頭和獅身色彩鮮艷,造型較兇猛,眼簾、嘴巴及耳朵皆可動。南獅再細分為佛山裝獅及鶴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圓大,額上的角端較尖,嘴較平闊;鶴山裝獅額上的角端則較圓渾,嘴巴如鴨嘴般翹起,故又名「鴨嘴獅」。南獅舞者會茩囿穛{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的神態。
北獅在長江以北地方較為流行,外形較接近真實的獅子。北獅一般會雌雄成對表演,獅頭上結上紅彩帶的是雄獅,綠彩帶的是雌獅;有時亦會配上小北獅演出,代表中國人重視的家庭親情及天倫之樂。北獅動作多以跳躍、滾動為主,表演接近雜耍。
體現「講意頭」 原是武館「專利」
舞獅的起源眾說紛紜,相傳古代山中獅子到村內吃人,村民便以功夫及模仿獅子形態舞動,擊退山中獅子;另一說法是因為漢代西域外使朝貢,將西域的獅子引入中國,當時的人便模仿獅子外形、動作作戲。有逾21年舞獅經驗的香港鳳舞龍獅團龍獅教練關深明表示,舞獅體現中國人講求「意頭」的一面,「中國人覺得舞獅、(替醒獅)點睛、採青等是好意頭的事,會為將來帶來好運。引伸到現代,(舞獅)能予人正能量」。
舞獅雖名「舞」,但曾協助醒獅團總教練姜偉池出版著作《我不是師傅——一代醒獅之路》 的雷競璇博士指出,約三四十年前香港只有武館中人會舞獅,昔日舞獅與武術關係密不可分,「獅子形象孔武有力,能夠呈現武術根基」。武館需要維生和吸引別人注意,「如新年時舞獅隊會(表演)採青取利市,他們外出表演時又打鑼又打鼓,感覺十分威武」。
昔﹕練武術也練鑼鼓
關深明笑言,他學舞獅時,沒有幾年基礎不能接觸獅頭,「一定要有好的(武術)基本功及柔韌度,才能舞得一手好獅」。舞獅者需靠鑼鼓掌握動作節奏,徒弟不止要學功夫,還要學「打鑼打鼓」,關深明說:「那時靠耳口相傳,我們當時年紀小,聽不明白就自行到一邊去思考、繼續聽。」現時新學員一般會先訓練打鑼鼓,有了基本音樂底子,才知道如何舞動獅子。
然而,雷博士指由於香港練武術的人不多,而為避免武館之間爭執,警方曾一度管制武館發展,武館在今天慢慢沒落,連帶令舞獅團隊減少;關深明亦謂舞獅已日漸式微,令他想到要將舞獅文化傳承下去,「如我當天在學校接觸到舞獅,之後一直刻苦練習;我學有所成後再聚集一群新人(學舞獅),到有天我老了,學生長大了,希望他們再傳下去」。
今﹕訓練體能如健身 表演加入hip hop
學舞獅的過程既刻板又艱苦,現在學生課外活動多、娛樂多,為吸引年輕人學「舞」,訓練方法要與時並進。現時武館會與中、小學合辦舞獅課程,學生沒有功夫底子也可參與。關深明亦簡化部分舞獅動作,並將功夫訓練轉化成體能訓練,要求學生做一些拉筋、伸展動作,先拉鬆筋腱,再強化肌肉,「訓練當中也有武術元素,只是方法現代化罷了。現在要學生紮馬數分鐘,他們當然不願做,但如果教他們配合啞鈴做深蹲動作,再教呼吸方法,當成健身,他們就很受落」。舞獅團亦將現代表演元素放入傳統舞獅中,如會在獅身加閃燈、配合嘻哈(Hip hop)音樂和舞蹈等,加強演出效果,令觀眾更加接受舞獅表演。
【思考站】
1. 你認為現時的喜慶時節需要舞獅表演助興嗎?為什麼?
2. 在不失傳統意義下,你認為舞獅表演可以如何改進,吸引年輕觀眾?
文:Gem
圖:葉家豪、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