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何曉清在上月出版新書Tiananmen Exiles,以第一身口述歷史方式講述流亡海外的民運領袖王丹、沈彤和易丹軒的經歷和想法。其中當年是廣州學運領袖的易丹軒,並沒如王丹、沈彤這些北京學生領袖般受注目,較少傳媒報道。易丹軒六四後沒受審便被囚了20個月,審後再判囚兩年,他在書中描述監房只得4.5米長,2米闊,卻有7至8名囚犯,非常擠迫,當時他感到徬徨困惑,不停思考,但仍認為自己沒有做任何錯事。 那時候他參加學運,理由只是他作為學生,認為是時候肩負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從沒想過政府會叫軍隊開槍,六四事件令他覺得被政府欺騙了。放監後,易丹軒被逐出校,唯有申請簽證到美國讀書,但過程並不順利,因為只讀了一學期便因沒錢而輟學,後來做了幾年工作,才儲夠錢再讀書。儘管自由,但他感到不開心,家中早預備了兩個行李篋,希望隨時可以返回中國。 父死卸包袱 沈彤:更要推動民主 沈彤因為從商而曾經獲邀返北京,在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圈子中備受爭議。他在民運時不贊成絕食,但書中稱他近年看到阿拉伯國家的革命,令他想法改變,贊同絕食手段,甚至認為如果當時目標改為推翻中共,無論成功與否,結果可能很不同。 沈彤特別後悔在1989年民運後期,沒有多些到醫院陪伴留院的父親,當父親去世時,他已經流亡海外,沒機會出席父親的葬禮,但父親的死令他更有力量去推動民主運動,因為父親不再需要擔心他。 王丹:1989帶出中國人性最好一面 王丹則在書中提到80年代是中國最好的時期,社會充滿希望和新意念,大家臉上都掛住笑容,但六四事件後,這些在90年代已看不見,雖然中國人在物質上更富有,但精神上沒有變得更富裕。他說﹕「我覺得1989是一個帶出中國人性最好一面的時間,但最後我們面對的是軍事鎮壓的現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