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電影藝術的領域裏,集結着人生百態。通過一部又一部的電影,李肖夫導演品味着並反映着各種各樣真實的生活。在4月12日於密西沙加市新天地文化中心主辦﹐與主持人宋艷的面對面訪談中,李導演用凝練的語言為大家剖析電影藝術,且逐步引出了心理學的話題,2個小時的訪談令聽眾仍覺得意猶未盡。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攝影系——電影故事片攝影創作專業的李肖夫導演早在出國前就以「鬼才」攝影師聞名於影視圈內,他從事電影電視攝影及廣告藝術的專業創作活動已超過20年以上,作品數以百計。作為主攝影師拍攝的電影《Run Away》曾兩次入選世界頂級的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並在2001年榮獲第54屆Cannes國際電影節電影基金銅獎和2002年台北國際電影節銀獅獎。他擔任主攝影師的電影故事長片《刺青(Tattoo)》獲得荷蘭Hubert Bals電影基金數字電影製作獎金並入圍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又獲得多個重要電影節的參展參賽的邀請。
移民後,他先後受邀拍攝了《冬天》,《Boy》等幾部獨立短片,收到了廣泛好評。沉寂多年後又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電影《寒假》即入圍多倫多首屆華人電影節並獲得最佳導演獎。
電影就是講故事
被問到為什麼要報考電影學院時,李導演談到,他從小愛看電影,發現電影很有魔力,這麼多人一起哭一起笑,於是喜歡上了電影。長大些自己訂電影雜誌并寫影評投稿,有一定鑑賞基礎。18歲時,在延安長大的他從西安的朋友那兒得知北京電影學院的存在,於是報考並考上了電影學院的攝影專業。李導演談到,自己做電影這一行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他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小時候經常給妹妹講故事,講故事這種動力就讓人想去拍電影,而電影最根本的定義就是導演用鏡頭在訴說一個故事。好的電影是非常真實的,讓人全心投入情節,影響力非常強大。電影還是所有藝術裏最具綜合性的,包括導演﹑編劇﹑攝影﹑錄音﹑美術等各個方面,真實的再現生活,藝術地總結歸納生活中的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