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海洋公園首次成功繁殖53隻海馬寶寶,包括10隻大肚海馬、28隻寬吻海龍和15隻短吻海龍。園方透過控制燈光、水流、水質和食物,培養良好環境讓海龍、海馬交配及讓寶寶棲息。海龍海馬寶寶在野外的存活率低於1%,而今次在園內繁殖的存活率則達到七至八成。
交配似接吻 爸爸懷胎
3批海龍海馬寶寶於3月中開始出生,海洋公園已展開的海龍海馬展覽期,正值牠們春夏季的發情期,雄性海龍和海馬會千方百計鼓起肚皮吸引異性,示意自己腹部夠大,能盛載雌性的卵子,以吸引雌性。交配時,雌性將體內卵子透過腹部生殖器傳送至雄性的腹部受精,由海龍海馬爸爸懷胎2至4周,然後由爸爸負責生產。因為海馬交配時要固定位置,所以會以尾巴「拖」着對方和嘴對嘴,狀似接吻。
24小時照顧 七成存活
海洋公園水族部館長鄧耀明說,飼養海龍海馬本身很難,讓牠們繁殖及讓寶寶存活就更難,因而要提供一個更穩定的環境。鄧指園方有人24小時照顧牠們,燈光要小心控制光度及設保護措施,防止牠們升上水面「追光」吸入氣泡死亡;水流不能太強,同時又要做到「生物過濾」,水質要保持良好,水溫要控制在18至22℃內。
食物方面亦很講究,一隻成年海馬每天需進食約1000隻豐年蝦,但每次不能餵太多,要小吃多餐,只有1厘米長的海馬寶寶則只能食輪蟲。為令寶寶更有營養,園方會餵豐年蝦及輪蟲吃營養液。
鄧耀明說,海龍海馬一般壽命2至5年,約一歲成年可繁殖,今次3隻成功誕下寶寶的大肚海馬、寬吻海龍和短吻海龍都是由外國進口,經人工繁殖出生,今次生育均是牠們的第一胎,所以寶寶數量較少,預計1個月後可再生育。
海洋公園透露保育基金正做海馬普查,統計本港海域的海馬數量,已去了30個可能發現海馬的地點,但只發現約10隻,並呼籲市民不要隨意購買瀕危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