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上周委託交通諮詢委員會研究本港交通擠塞原因及紓緩方法,其實過去20多年政府已最少6次委託顧問研究擠塞情G,但問題一直未獲解決。本報翻查過去10年交通變化,私家車數目已由2003年的38.2萬增至去年51.8萬,增幅達35%,每日使用公共交通的乘客人次亦增加18%;但同期本港道路總長度只微增8%,令多條主幹道平均車速下跌7%至54%不等(部分見圖)。有學者指中環灣仔繞道已是港島最後一條行車主幹道,政府應在繞道2018年通車前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否則難以根除交通擠塞問題。
多名交通及規劃學者分析稱,本港交通擠塞有三大死結,包括交通基建追不上需求、跨區就業人數增加及政府政治能量低,導致運輸政策多年來不進反退。
私家車增幅35% 道路僅增8%
本港至今做了3次整體運輸研究,但上次已是1997年進行,距今17年。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認為,原因之一是本港私家車數目增加所致。運輸署數據顯示,2003年本港有38.3萬部私家車,但近3年私家車增加趨勢明顯,去年增至51.8萬部,即由每20人擁有1部私家車,增加至每15人擁有1部。另外,過去10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市民亦呈升勢,由2003年平均每日有1046.5萬人次,增至去年的1237.4萬人次,增幅達18%。不過,同期本港道路增長卻落後於交通需求。2003年本港道路總長度為1934公里,截至去年道路總長度為2093公里,僅增加8%;而自2011年起,每千人道路總長度更錄得下跌趨勢。
港九主幹道繁忙時間車速跌
交通擠塞問題直接反映在本港道路平均車速。運輸署數據顯示,過去5年,多條港島及九龍主幹道早上繁忙時間平均車速均錄得下跌,當中告士打道(東行)跌幅最高,由2008年的36.5公里跌至2012年的16.7公里,跌幅54%;漆咸道北為最擠塞路段,時速僅5.1公里,干諾道中、公主道、夏t道等亦錄得下跌。至於紅隧及東隧期內平均車速,分別下跌2.3%及1.6%,至33.9公里及37.9公里;反而西隧則上升16.2%至62.5公里。
電子道路收費30年無共識
熊永達說,政府做了多次針對交通擠塞的研究,早於1980年代已倡議全面使用電子道路收費。1994年港府亦發表《解決交通擠塞措施工作小組報告書》,其中一項建議亦是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但至今逾30年仍無共識,批評政府沒有決心處理擠塞問題,「處理交通擠塞問題爭議大、掌聲小,很大程度視乎政府有多大決心」。
他指出,要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主要是從增加道路及控制車流茪漶A但本港市區面積有限,難以無限地興建道路,中環灣仔繞道已是港島最後一條建成的主幹道,政府應藉繞道2018年通車前,在中西區等繁忙幹道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否則繞道可能最快於通車兩年後亦面臨擠塞問題。
明報記者 黃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