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奉行精英運動員制度,運動項目必須在國際比賽交出成績,才能獲得政府資助,受惠的集中於個別項目及運動員,部分項目即使有龐大群眾參與基礎(如足球),由於交不出成績,資助便很有限。不少二三線運動員因缺乏支援而放棄運動生涯,精英制也未能協助推廣運動普及化。 精英運動項目計劃 政府將部分運動列為重點發展項目。香港體育學院(體院)設立「精英體育項目」,旨在加強對這些項目的支援,包括世界級的教練、訓練設施、本地及海外訓練和比賽,務求提高港隊在國際賽事奪獎牌的機會。精英項目以4年為一周期,每項每年最多可獲政府撥款500萬元,運動員更可使用體院的科研、醫療及飲食住宿等支援。只要符合甄選準則,並通過精英體育事務委員會審批,便可被納入。 爭議 精英制有利有弊,優點是集中資源爭取成績而且賞罰分明,缺點是變相獎牌至上,運動發展與比賽成績直接掛u,一般民眾無法直接受惠。 以近年在國際賽成績出眾的單車運動為例,李慧詩奪得2012年倫敦奧運銅牌、黃金寶於公路賽得到佳績,吸引更多香港人投入單車運動。事實上,香港近年愈來愈多人熱愛騎單車,但香港並非「單車友善」的城市,社區單車徑不足,擴建亦波折重重,單車一族要在馬路與汽車爭路,結果意外頻生,2011年就有20人死於單車意外。 《明報》社評認為,政府應繼續投放資源培訓更多李慧詩等「土產」精英運動員,但更應該投放資源改善設施推廣運動;爭取獎牌固然重要,方便市民做運動更加重要。社評希望李慧詩的銅牌能為改革香港單車運動增添動力,政府應把握機會,使之由精英運動的階段跨進普及階段,讓更多市民享受安全騎單車的樂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