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古裝說英語在港劇屢見不鮮,除早前熱議的陳豪「同朕再check下」外,《搜神傳》中鍾嘉欣亦曾嗌過「Yeah」。說起《搜神傳》,我們知道它取材自晉代志怪小說《搜神記》,而魏晉南北朝正是神怪故事的第一個高峰。但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這時期這麼多神怪? 當然不是這時期神怪特別多,而是神怪著述多。中國對神怪的著述由來已久,早在先秦已有記載大量神怪的《山海經》,而漢代講神怪符瑞的讖緯更成儒學主流。至魏晉南北朝神怪著述更遍地開花,單數影響大的已有《博物志》、《搜神記》、《齊諧記》、《續齊諧記》等。為何如此呢? 佛道爭鳴 締造神風潮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為,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盛於中土,而中國本身亦信巫術,兩者「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令志怪之書特多。當時盛行不少佛教傳道之書,多有報應輪迴及梵天地獄之說,亦刺激了道教也力書神仙之事,以助發展傳播並抗衡佛教。 這時的佛道之爭,也形成了造神風潮。晉代《神仙傳》為神人隱士傳說賦予更多神仙色彩及傳奇敘述,把他們吸收進道教的神仙體系,至南朝陶弘景更為神仙排起等級序列;佛教也因中印僧人交流頻繁,傳入較簡潔的阿彌陀佛、觀音信仰及極多佛教故事,造像盛行,也刺激了民間的神佛信仰。而相對神仙世界,現實的佛教、道教也提供可實踐的成佛、成仙修煉途徑,並有較嚴謹的戒律,成為較成熟的宗教,為神怪故事提供了題材及依據。 異世界神話 變「可觸及」神怪 但或許更有影響力的是神怪敘述的轉變。由於漢末動盪,原有社會結構瓦解,精神思想及信仰大為改變,歲時祭祀從漢以前的神話時代(崇拜自然及神人),轉變至魏晉的傳說時代(敘述古人及異事),端午的屈原、元宵的紫姑、寒食的介子推等信仰均在此時傳開,原有神話如王母、月兔等也被人化及神仙化,可以說這時期正從高高在上的神靈信仰轉變至「人」的信仰。故不論是佛道的成佛成仙還是志怪述異,大多由描述「另一個世界」變成了身邊「可觸及」的人事物,傾向世俗化。神怪小說的流行,正是這種轉變的顯現。 文:葉雨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