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雙贏思維看外勞 締造有利發展條件
政府10月24日公布《[1]人口政策公眾參與活動》諮詢文件,指出部分低技術行業人手不足,建議輸入外勞解燃眉之急,引來工會強烈反對。擔憂外勞搶走本地工人飯碗或壓低工資可以理解,然而外勞也有正面功能。若我們以雙贏思維看待外勞,將有助締造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
香港輸入外勞的典型例子,是外籍家庭傭工。外傭人數由1982年約2.1萬,急增至2012年的31.2萬,香港家庭戶數約240萬,即大約每8個家庭即有1個聘用外傭。相信不少人都贊成外傭對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有貢獻,不單以相對低廉的價錢肩負起照顧家中老少的重責,且有助釋放婦女勞動力。2012年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只有49.6%,遠較男性的68.7%低。若沒有外傭,相信更多女性要留在家中照顧老少,影響香港競爭力。
諮詢文件表明「在本地勞工未能充足供應所需的低技術勞動力時,輸入外地勞工可補其不足」。據統計處數據,2013年第二季地盤工人空缺有1025個,按年增幅達74.3%;餐飲業空缺約1.2萬個,零售有8124個,保健服務有7786個。本港2012年輸入低技術勞工僅2415人,佔整體[2]勞動人口的0.1%,遠低於分別有26%至28%的澳門及新加坡。
香港現時一些「3D」行業——Dirty(髒)、Difficult(難)、Dangerous(險)——長期人手不足,值得研究借助外傭。例如安老院舍長期人手不足,主因之一是護理員工資不高,又屬厭惡性工種,本地勞工不感興趣,輸入外勞可以是一個選項。
建築工人是另一個值得研議的工種。地盤工作日曬雨淋,辛苦且危險,故新入行的工人數目追不上需求,短期內大幅加薪也無法解決工人供不應求的問題。從工人的角度看,這正是他們分享經濟成果的良機,而且工資上升亦成為吸引新人入行的誘因,若大量輸入外勞,豈非扼殺工人加薪機會,窒礙新血入行?因此,輸入外勞一事既不能一刀切地實行,也不應斷然全盤否定。
研議輸入外勞時,須顧及至少3個因素﹕
1.「3D」行業如安老院舍聘請外勞當護理員,有助改善行業人手短絀情G從而改善服務,社會整體也能得益;
2.目前香港基建興旺,而部分工種的工人並非「話有就有」,須經一定時間培訓。政府應先與業界商討,盡力促使業界改善工資福利和工作環境等,若仍未能找到足夠人手,適量、按個別工程、特定工種輸入外勞,是值得考慮的;
3.香港已實施最低工資,輸入外勞的工資不能過低,以確保不會拖低本港工人的工資增長。
──節自《明報》社評,2013.10.28
■關鍵字
[1]人口政策(population policy)
可持續的人口政策要致力推動經濟及社會發展,並在創造經濟財富、所有人享有平等機會和更優質生活三者之間取得平衡。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2013年10月公布的《人口政策公眾參與活動》諮詢文件題為「集思港益」,建議5個應對人口挑戰的政策方針﹕(1)吸引更多人投入勞動市場;(2)改善教育和培訓,減少技術錯配,提升勞動人口質素;(3)在不損及本地工人利益的情G下,考慮更有效的輸入勞工機制;(4)政府和社會可如何支援家庭,以及(5)透過建立友待長者環境,促進銀髮市場發展。
[2]勞動人口(labour force)
勞動人口即15歲以上的陸上非住院人口,包括就業及失業人口。按統計處2013年9月的推算,香港的勞動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會由2013年的359萬上升至2018年的371萬,後逐年下降至2031年的約35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