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香港走出經濟不景氣,經濟穩步增長之餘市民卻要面對通貨膨脹(inflation)的問題﹕快餐店新推出的套餐、被特首梁振英寫在網誌上的紅衫魚、交通如的士車資等,都是有加無減,百物騰貴。要有效對抗通脹,就要精明消費。數年前香港開始流行網上團購(online group buying)的概念,透過網上公司購物可獲折扣優惠,會員人數與日俱增。團購如何改變港人的消費模式呢?
交易便捷 低價吸客
無邦q視明珠台的節目Money Magazine其中一集探討網上團購,這些公司在香港只出現短短數年,深受喜愛新事物的香港人歡迎,累積十數萬消費者加入成為會員。網上團購公司會與不同的商戶合作,提供產品、服務或飲食優惠,例如寵物用品、嬰兒用品、美容優惠、自助餐優惠等。這種新興購物模式為消費者抗通脹,同時為商戶增加人氣與經濟利潤。
節目中的受訪者Vivian就經常以團購的半價優惠,光顧一家她喜歡的乳酪店,也曾以低至三折的價錢參加美容療程。她指消費過程簡便﹕消費者只需要輸入簡單的資料,如登記電郵及信用卡號碼,便能完成交易,再列印出傳送至電子郵箱的優惠券便可以使用。對於消費者來說,購物過程簡單、快捷,成為會員後,團購公司更會定期把最新的團購資訊電郵給會員。
不良商舖 強迫額外消費
不過,Vivian亦在節目中表示,因為優惠太吸引,曾令她沉迷(addicted)瀏覽團購資訊。其實,團購的業務發展亦漸漸暴露出問題。例如網站缺乏監管,消費者購買產品未必得到保障。按消費者委員會(Consumer Council)出版的第430期《選擇》月刊資料,2012年單在首7個月,消委會便接獲2259宗經網上團購公司購物的消費者投訴,數字為2011年同期(79宗)的29倍。投訴涉及多個層面,包括﹕使用的條款限制及說明不清楚,甚至是購買優惠券後,才發現商戶已經倒閉。更嚴重的包括在網上提供低價團購優惠,吸引消費者到店舖,然後以高壓或各種手法,強迫或誘使消費者購買團購以外的服務。
雖說團購是抗通脹的良方,但同時又存在許多陷阱。網上購物危機處處,團購亦不例外。各持份者有何反思、政府應否監管相關商業活動加強保障消費者,是另一值得討論的議題。
◆時事議題﹕通貨膨脹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文﹕通識科教師 楊淑敏
■延伸閱讀
1. Money Magazine,無邦q視明珠台,2011.06.03
2. 〈網上團購問題多 參與前三思〉,《選擇》月刊第430期,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