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旅遊發展局統計,2003年7月至2013年3月底,累計內地赴港自由行旅客達1.08億人次。單是2012年,整體內地旅客在港消費達1787億港元。
旅遊及相關服務業發展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行業之一,內地是香港最大客源地。自由行便利內地人來港,直接和間接推動香港酒店業、零售業、餐飲業等的經濟增長,「入境遊」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持續上升,由2003年的1.7%升至2011年的3.8%,當中零售業和住宿服務(包括酒店、賓館、旅舍及其他提供短期住宿服務的單位)增長最多,雙雙由0.4%升至1.2%。
飲食業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稱,自由行旅客帶旺不少食肆,現約有8%餐飲生意來自旅客,當中5個百分點來自自由行,以此推算自由行2011年帶來了45億元生意,除了高級餐廳,他們亦會光顧茶餐廳等地道食肆。
零售業
香港有「購物天堂」美譽,加上低稅率政策,更新速度媲美歐美日的電子產品、名牌時裝等吸引內地客來港消費。目前開放自由行的城市,多是經濟較佳的省會和副省級城市,旅客消費能力較強。
2012年初,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k表示,內地客對本港零售業舉足輕重,廣東道名店有八九成生意來自內地客,一般化妝品店逾四成生意靠內地人維持,「若無自由行,好多商店要執笠」。
就業機會
按統計處統計4個主要行業的就業人數,「旅遊」行業中,2009年入境遊及相關消費行業的就業人數達16.4萬,佔當年總就業人口4.7%,2011年更升至5.8%。2012年初,學者雷鼎鳴指旅遊帶動的經濟增長以低技術勞工為主,對本地生產總值影響不大,但對失業率影響較大。他粗略推算若沒有自由行,香港失業率會由當時的3.3%推高至5%,約7萬個職位會消失。
■推動中港融合
內地是香港發展的腹地,香港則是內地改革開放初期的「窗口」。回歸後,中港融合是大趨勢,更多港人北上發展。據港府非正式統計,截至2012年中,約40萬港人常住北京、上海和廣州。「自由行」大大便利內地人南下,兩地交流由單向轉為雙向,民眾互動、溝通機會增加,有助打破隔膜,帶動文化交流。
內地旅客訪港,除了可享受香港國際化的服務,也可體驗香港中西匯集、多元價值交匯的文化。近年香港書展出現不少內地客身影,樓上書店也可見旅客蒐羅內地「禁書」。香港向來是文化熔爐,內地不同的社會文化、生活習慣和語言,為香港帶來衝擊,也添加新元素。
語言
中港交流可在語言上反映,近年港人說普通話的機會增加,內地詞語也出現在日常生活,互聯網的發展也使兩地交流更快更多。
香港教育學院「語言資訊科研中心」統計分析了回歸15年間,香港「北上」和內地「南下」的詞語,2012年7月公布了10個最有代表性、使用頻率最高的內地南下詞語﹕
1.微博、2.維權、3.黃金周、4.減排、5.自由行、6.提速、7.經濟體、8.國足、9.博客、10.高新,涵蓋科技、經濟、民生各範疇。
調查︰六成人同意加強融合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在2013年4月以電話訪問812名市民﹕58.3%受訪者認為,整體而言香港應與內地加強融合,認為應保持一定距離的有34.2%,反映港人普遍贊成香港應加強與內地交流合作。
調查又指出,59.7%受訪者同意港府應在經濟上加強兩地融合,不同意的有12.7%;64.2%同意兩地應加強文化交流,12%不同意。
但負責調查的研究人員指出,自由行政策引起部分港人對內地人的不滿情緒,或多或少影響兩地融合進程,故港府或需要優化自由行政策,緩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