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短片教資訊素養 涵辨假資訊、網絡欺凌
【明報專訊】為培養學生資訊素養,教育局近日新推6條短片及工作紙,教授辨別資訊真偽、社交媒體及網絡欺凌等主題,供中小學教師參考。有小學校長說,近年裸聊案件「久不久有學生中招」,甚至有小六生受害,認為小學階段起要教學生提高意識。
教育局上周五新推出「媒體和資訊素養」影片系列,6個主題涵蓋媒體和資訊素養、辨別資訊的真偽、善用社交媒體、拒絕網絡欺凌、保障個人資料私隱,以及應對新媒體,每集附有工作紙,引導學生反思和課堂討論(見表),教師可按學生的學習需要,靈活運用教材。
在「辨別資訊的真偽」主題的短片,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教授蘇鑰機及浸大新聞系系主任李文分別介紹4個事實查核步驟,包括接收信息時需思考其背景及含意、在網上搜尋消息來源是否可靠、評估使用信息帶來的影響,例如「瘋傳」信息的背後原因及其背後價值觀;最後提醒學生回應及分享信息時,需了解自身責任。
蘇鑰機講事實查核步驟
指疫情假新聞損疫苗信譽
蘇鑰機在片中提到,新冠疫情時有不少針對疫苗功效及副作用的假新聞,影響公眾對疫苗信心,減低整體疫苗接種率。李文稱,若帖文以「震驚14億人」或用奇怪的疑問句作標題時,則需格外提防。
另一課題關於「拒絕網絡欺凌」,介紹網絡欺凌的常見形式、對受害人的心理影響及應對方法。香港真光書院資訊及通訊科技科教師黃溢聲在片中表示,欺凌者大多出於「好玩」心態作惡,若沒人理會或反應,便覺得沒意思而停止,建議受害者不回應,或找教師及社工等專業人士協助。
教評會:不少初中生墮裸聊騙案
身兼小學校長的教評會主席蔡世鴻昨向本報說,近年不少初中生墮入裸聊騙案,又稱小學亦現網絡欺凌,例如學生故意不邀請個別同學加入班會聊天群組,或「踢出組」等杯葛手段,認為新影片及工作紙可輔助教學,提高學生防範意識。蔡續稱,近年人工智能(AI)發展成熟,建議局方日後可推出更多教材,教導師生如何使用AI促進教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