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中華:觀棋不語真君子
【明報專訊】「圍棋」是源自中國的棋類, 中華文化傳統的「四藝」:琴、棋、書、畫,當中的「棋」便是指圍棋。圍棋除了是技藝,也是學習冷靜、專注的好工具,下棋者需要思考,旁觀者也不能出言指點!
對奕中的二人專注「不語」,各自專心思考棋局。「觀棋不語真君子」意指在旁觀他人下棋時,不應說話、提出見解,因為這行為並不禮貌。
專心致志好榜樣
《孟子?告子上》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人認為齊王因智慧不足導致國家管理不善,怪責孟子不多加輔佐齊王,然而孟子認為主因並非齊王不聰明,而是不專心!他以當時著名圍棋高手奕秋作喻,說:「像奕秋擁有出色棋藝的棋手,若同時教二人下棋,一個專心致志、專注於奕秋教導;另一個則想東想西,例如會不會有鳥飛來、如飛來了要怎樣拉弓等;即使同時學圍棋,棋藝最終會有差別,這跟個人才智有關嗎?不是!是因為棋藝差的那個不專心而已。」
■想一想
你認為「專心致志」困難嗎?要如何才能專心呢?
多言不聽不如自己下棋
「觀棋不語」是守禮行為。若旁觀別人下棋時多說話,除了無禮,其實也未必有人聽取你的意見。地方志《江都縣志》記載,明朝一個七歲孩子坐在父親的膝上,觀看父親與客人對奕,這孩子看出客人下棋的步法和漏洞,便輕聲告訴父親能進攻得勝的下棋位置。父親沒有聽他的意見,用自己的方式下棋,結果客人取勝。客人又笑指孩子沒法看出自己的漏洞,他更不怕對手的進攻。孩子不服氣,與客人再比一場,結果他運用向父親建議的策略取勝,成為少年棋王。
■想一想
你認為在觀棋時向他人提出建議是恰當行為嗎?你認為如何做會更好?
大戰前冷靜不語
東晉名臣謝安在著名戰役「淝水之戰」中「以少勝多」。有趣的是,謝安預備這場戰役前,是在下圍棋!《晉書》記載,謝安被點派負責擬定這場「硬仗」的策略,有份參戰的侄子謝玄很緊張,但謝安不止冷靜,還很輕鬆地跟同僚張玄下棋。謝安的棋藝向來比張玄差,可是這次卻因張玄過於緊張戰事、未能專注棋局而輸了,謝安下棋後才跟侄子謝玄商討戰事策略。戰役期間,在沙場的謝玄傳來捷報,謝安仍然在和別人下棋,沒有特別高興的神色。到客人離開,他才顯露開心得意之情。大家都認為謝安在重要時刻,是通過圍棋來鎮定心神。
■想一想
面對重大事情,你會做什麼緩和自己心情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中華小學堂 第0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