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文豪蘇軾的老祖宗蘇味道,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在文壇上,蘇味道貢獻多、名氣大;在政壇上,他卻沒什麼建樹,名聲也很一般,有個外號叫「摸稜手」。蘇味道做了好些年宰相,最擅長的就是拍馬屁、「和稀泥」(忍讓妥協,逃避責任),他曾說:「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摸稜持兩端可也。」意思是,做事不要過於決絕,否則沒有回轉的餘地,一旦決定出錯,不免後悔,所以遇事只要含含糊糊、可此可彼就對了。「摸稜手」這個外號就是這麼來的,「摸稜」也作「模稜」、「模棱」,成語「模稜兩可」出於此。
「兩可」就是不否定對立雙方的任何一邊。「兩可」理論的祖師爺是春秋末年鄭國人鄧析,《呂氏春秋?離謂》記載鄧析這麼一個故事:
◆買屍賣屍
洧水[1]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2]者。
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3]。鄧析曰:「安之。人必莫之賣[4]矣。」
得死者患[5]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曰:「安之。此 [6]必無所更買[7]矣。」
(《呂氏春秋?離謂》)
◆註釋
[1]洧水:洧,[粵]音灰上聲(fui2)。洧水,古水名,在今河南省。發源於河南省登封縣陽城山,至西華縣入潁水。北宋時引入蔡河,元代注入賈魯河,明代改稱為「雙洎河」
[2]死:同「屍」
[3]鄧析:(約前545-前501),春秋末年鄭國人,名家思想家。曾任鄭國大夫,改鄭國刑書,私造刑法,刊於竹簡,稱「竹刑」。後為鄭國執政駟顓(一說子產)所殺。鄧析能言善辯,操「兩可」之說。著有《鄧析子》,目前流傳的版本是後人託名所作
[4]莫之賣:即「莫賣之」,指無處賣屍體
[5]患:憂慮,擔心
[6]此:指屍體
[7]無所更買:相當於「無人更買」,意思是沒有人再來買(屍體)
■語譯
洧河洪水氾濫,水勢很大,鄭國有個富人淹死了。有人撈到了富人的屍體。
富人的家屬來贖屍體,那人開價高,要很多錢。富人的家屬把這件事告訴鄧析,鄧析說:「放心吧,那個人肯定沒地方賣這具屍體。」
不久,撈屍體的人也擔心了,把情?告訴了鄧析,鄧析又這樣回答他:「放心吧,這具屍體肯定沒有人會再來買。」
文:洪若震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系列。
插圖:鍾錦榮
[語文同樂 第2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