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人朋友到戶外徒步,如果有誰能一眼就認出路邊是什麼樹,並且叫出名字、講出道理,是不是會讓人覺得很佩服?尤其是在冬春交接之際,如果你能僅根據光禿禿的樹枝樹幹,就給大家分辨出不同的樹種,絕對會令人印象深刻。不如趁樹葉還沒有長出來,先學上幾招,成為讓朋友們都驚訝的識樹達人吧!
這個季節到戶外徒步,看着四周都是光禿禿的樹幹,是不是覺得景色有些枯燥?事實上,這個過程其實可以非常有趣:比如,你能夠通過這些看上去似乎都一樣的樹枝,來分辨出它是什麼樹嗎?
即使還沒有長出葉子、花朵和果實,每種樹的樹幹、樹枝、樹芽上,都藏着很多信息,有經驗的人也能一眼看出眼前是什麼樹。特別是這兩個月樹葉還沒有長出來,樹枝、樹形正好可以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反而是認識樹木的好時機。學會了這一招,和家人朋友在戶外漫步時,隨時都能變身「植物學家」,令人刮目相看呢!
識樹第1步:辨別「對生」和「互生」
樹木的枝幹和新芽排列,有兩種方式:對生(opposite)和互生(alternate)。「對生」的意思,就是在主枝的每個節上,相對地長出兩根分枝或者兩個芽;而「互生」則是指在每個節上只會長出一根枝或者一個芽。
光是文字可能有些抽象,其實一看圖就很明白了:圖1的曼尼托巴楓樹(manitoba maple,或稱boxelder)就是「對生」的樹枝:每個節點上都對稱地長出兩根側枝。而圖2的山毛櫸(beech)則是「互生」的:每個節點只有一條分枝。
能分辨出這一點,識樹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因為這樣已經大致把樹木分入了兩大類。在北美東部,「對生」的常見樹木,主要只有4種:楓樹(maple)、茱萸(dogwood)、灰樹(ash tree)和馬栗樹(horsechestnut,也被譯為七葉樹)。而其他樹種的枝幹,都是互生的。
所以,如果看到一棵樹上的樹枝主要都是對生,你就可以大膽地判斷:它一定是上述4種樹木中的一種!不過要注意一點,對生型的樹木,並不是樹上所有的枝條都完全對生,也會有部分節點上只長一根側枝的。
識樹第2步:分辨對生樹種
因為互生的樹種類太多,對於初學者,就可以先從分辨對生的樹入手。當我們看到一株枝條對生的樹之後,怎樣確定它是上述4種樹中的哪一種呢?
最好分辨的,首先是茱萸(dogwood)。因為在這4種樹木中,其他3種都是非常高大的喬木,而茱萸則屬於較低矮的灌木,一般只有2-3米,最高也不過5-6米左右,樹幹也比較細。
也就是說,只要在多倫多野外看到樹枝對生的灌木,基本就可以確定是茱萸了。在多倫多植物園和各個公園,常常都能看到它們,所以給朋友炫耀的機會也很多哦!
當然, 茱萸下面還有不少種類,枝幹有大紅的、黃色的,也有棕褐色的。但不管怎樣,只要是這些對生類型的灌木,都屬於茱萸。
除了茱萸之外,剩下的3種對生喬木,又怎樣分辨呢?
這時比較容易分辨的,是馬栗樹。因為它的葉芽很獨特,上面有一層粘性物質,手一碰就能感受到。
而灰樹和楓樹,則可以從小枝的粗細和形態來區分。白蠟樹的小枝比較粗,而且上面的節點相對比較密集。
楓樹的小枝就要細一些,節點之間的距離也更遠。
識樹第3步:了解獨特特徵
樹枝對生的樹木種類少,相對比較好區分。而對於樹枝「互生」的樹木,初學時可以先了解一些比較獨特、容易分辨的種類。
比如多倫多野外常見的山毛櫸(beech),枝條就很容易識別:因為它們的葉芽尖而細長,讓人過目不忘。
樺樹(birch)也很好認:因為它們的樹幹上有一層容易剝落的薄樹皮(有白色,也有偏紅色或者黃色的),這是其他樹所沒有的。
鵝耳櫪(hornbeam,或譯為「角樹」)的樹幹也能讓人印象深刻:表面較光滑,而且感覺像非常有力量的鼓起的肌肉,所以它又被稱作「musclewood」。只要看到這個特徵,就必然是鵝耳櫪無疑了!
當然,上面這些知識都還比較初步,要成為進階樹木達人的話,就需要更多地學習了解。有一個途徑就是參加GTA各個公園常常會組織的徒步活動(比如Rouge Park, High Park等),其中的不少志願者領隊常常會講解相關知識,既徒步運動,又長見識,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