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1+資助中大手術機械人 學者:商品化機率可以話100%
【明報專訊】資助本地大學研究團隊將科研成果轉化的「產學研1+計劃」早前公布首輪申請結果,中大共7個項目獲批,為各院校之冠,當中3個項目涉及電機及電子工程,2個項目為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其一獲批項目「普及化手術機械人系統」的團隊昨表示,計劃運用資金推動到歐洲進行真人臨H測試,盼幫助更多病人。
「普及化手術機械人系統」由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領導團隊研發。歐昨表示,項目開發第一代多端口腹腔鏡手術機械人,可應用於泌尿科和婦科等手術,有助縮短手術時間。他說,由於礙於成本高昂等因素,全球每年約4460萬項手術中僅4%由機械人進行,惟團隊現時透過自行研發零件如摩打、感應器及鏡頭等減低成本,售價僅為市面同類產品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一,舉例摩打市售500美元,自行研發則可降至50美元。
歐國威又說,項目早前在本港和內地進行逾150項手術臨H測試,均順利完成且可與市面上性能最佳的機械人媲美;目前與項目合作的初創公司亦已在深圳設廠,稱利用大灣區供應鏈、質量控制及生產經驗普及化手術機械人,他指項目「商品化機會率可以話係100%,只是等時間」,計劃今年底取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後在本港和內地鎖售,同時運用今次計劃下的資金推動到歐洲進行真人臨H測試,並申請歐盟醫療器材(CE)認證。
軟骨再生治療 明年完成一期臨H
中大另一獲資助項目為「個人化先進治療產品(ATPs)用於軟骨再生治療的二程骨軟骨組織」。負責項目的中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陳佩昨說,軟骨疾病及損傷包括運動創傷、老年骨關節退化,但由於軟骨組織上沒有血管及神經分布,損壞組織無法自行修復,團隊的項目有助從患者骨髓、脂肪中,抽取幹細胞再分化成骨和軟骨微組織,用作治療,預計明年1完成第一期臨H實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