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遷移:重組故事世界——死而有憾鬼魂托夢
【明報專訊】人比鬼可怕
鬼故事是中國敘事文學的重要類型,可追溯至先秦(參看李學勤〈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最著名的作品無疑是清初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主要以第三人稱敘述角度,講述虛構、想像的狐仙和女鬼故事,近500個,描寫細緻,情節曲折,戲劇性強;隨手舉例,深受流行文化歡迎的寧采臣與聶小倩淒美人鬼戀故事,以及充滿多元解讀空間的畫皮悲劇,即其中一二。
但紀昀認為,鬼故事本身有荒誕不經的原罪,因此更應力求平實,講究採錄時的資料來源,宜以作者第一人稱身分敘述,言必有據,避免變得太過離奇古怪,而且重視故事的社會道德教化功能,回歸儒家的借事說理傳統;寫《閱微草堂筆記》,亦為示範有別於《聊齋誌異》的狐鬼敘事。《聊齋》和《閱微》,是這兩大傳統的高峰,不過,作為中國的鬼故事,它們有共通的深層主題:人比鬼可怕。
左右互搏 出入《閱微》《四庫》陰陽兩界
《閱微草堂筆記》只是紀昀的「筆墨遊戲」(卷十八˙跋),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更來自編輯《四庫全書》的文化事業。紀昀50歲時,乾隆下令全面編纂、篩選、校訂、謄抄舉國官方和民間古今書籍,先後任命紀昀及另外兩人為總編輯。《四庫全書》是乾隆的面子工程,不過,8億字的《四庫全書》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系統和全面地整理自先秦至清中葉3000年流傳下來著作的不可能任務,規模之浩瀚,前固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當然,乾隆更是乘修纂之機,全面審查、篡改、銷狴籉韝ㄖQ統治的言論和學術,以控制思想,難怪魯迅這位獲毛澤東譽為「中國的第一等聖人」(《毛澤東文集˙卷二˙論魯迅》),也慨嘆道:「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堶情A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病後雜談之餘〉)
《四庫》纂修8億字 耗時9年
紀昀團隊耗時9年,終於修成一部《四庫全書》,乾隆命多抄6部,存放南北各地以為備份。5年後,備份差不多竣工,乾隆查閱,竟發現繕寫和排版訛誤,更糟的是,尚有政治敏感內容,漏網未經屏蔽過濾,龍顏大怒,下令全面覆檢。當過編輯的,都知道校對永無止境,每次審閱,總能挑出新毛病。紀昀與另一總編輯,遭責令校訂各項失誤,一切額外支出,概由他倆自行掏腰包負責。那另一名總編,後來過勞殉職,死在任上。
紀昀晚年的主要工作,就是蟄伏於不同藏書閣,日復日、年復年,校勘覆核《四庫全書》,確保版本完善,尤其政治脫敏。工作量談不上繁重,卻瑣細冗雜,戰戰兢兢。某個平凡的工作天,是不是人間太過悶熱侷促呢?偶然,紀昀記起一些奇聞怪事,信手錄下,不覺愈記愈多,後來給書商拿去刊印了,大受歡迎,自此紀昀欲罷不能。左右互搏十年,左手整頓人間思想,畫出方正秩序,一片寂默清淨;右手卻迨@個劍指畫圓,竟打破結界,穿越到異域之中,託想像於人間之外,用鬼話喧嘩吶喊,是為《閱微草堂筆記》。
理解鬼故事,跟理解其他敘事作品一樣,同樣須明白:一、文本詞彙句子,二、故事前因後果,三、情節解難結構;此外,還須知道鬼故事的異界邏輯,與人間不盡相同。
(1)文本詞彙句子
讀者首先接觸文本,從第一個字詞、第一句句子開始,或順序閱讀,或回讀澄清,眼到至心到,理解字詞句表達的明顯信息,其間涉及讀者對文本語言的知識,於文言材料而言,就是把握文言語言焦點。
【2023課外文言考材】
御史某之伏法也,有問官白晝假寐,恍惚見之,驚問曰:「君有冤耶?」曰:「言官受賂鬻章奏,於法當誅,吾何冤?」曰:「不冤,何為來見我?」曰:「有憾於君。」曰:「問官七八人,舊交如我者亦兩三人,何獨憾我?」曰:「我與君有宿隙,不過進取相軋耳,非不共戴天者也。我對簿時,君雖引嫌不問,而陽陽有德色;我獄成時,君雖虛詞慰藉,而隱隱含輕薄。是他人據法置我死,而君以修怨快我死也。患難之際,此最傷人心,吾安得不憾?」問官惶恐愧謝曰:「然則君將報我乎?」曰:「我死於法,安得報君?君居心如是,自非載福之道,亦無庸我報,特意有不平,使君知之耳。」語訖,若睡若醒,開目已失所在,案上殘茗尚微溫。後所親見其惘惘如失,陰叩之,乃具道始末,喟然曰:「幸哉我未下石也,其飲恨猶如是。曾子曰:『哀矜勿喜。』不其然乎?」所親為人述之,亦喟然曰:「一有私心,雖當其罪,猶不服,況不當其罪乎?」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第20則
與先秦作品相比,考材的清代文言,不算太難。全篇62句,295字,去其重複,字類170個,有38個字未見於16篇指定材料,其中約42%是心理句和說話句的詞語,另外約26%與訴訟和睡覺有關,文本語言反映故事內容。
【2023考材字詞總計】(見圖一)
【文言對譯】
某個監察官員的依法處死呢,有一個負責審問的官員白天打瞌睡,模模糊糊地好像看見他,吃驚問:「你有冤屈嗎?」說:「諫官收受財物,私賣國家文件,根據法律,應該處死,我冤枉什麼?」說:「不冤枉,為什麼來拜訪我?」說:「我對你有不滿、遺憾。」說:「七、八個審問官員,像我一般老朋友的人呢也兩、三個,為什麼只對我有遺憾?」說:「我與你有多年交情破裂,僅僅為了晉升而互相排擠而已,不是有你無我的深仇大恨。我受審時,你雖然因為避免嫌疑,不審問,但一副得志滿足的樣子,卻裝出對我有恩德的表情;我罪名成立時,你雖然說門面空話安撫,卻隱約地懷蚖斯齱B鄙薄的態度。這是別人依法定我死刑,而你是由於報復仇恨,對我死感到快樂。在禍患、災難的時候,這最傷害人的情感,我怎可以不遺憾?」審問官驚惶、害怕,羞愧道歉說:「那麼你要向我報復嗎?」說:「我根據法律處死,怎可以向你報復?你如此存心,自然不是承受幸福的做法,也毋須我報復。只是心意有不滿,讓你知道它而已。」回答完,審問官如瞌睡茪S如睡醒了,張開眼睛已經看不見剛才存在的人,矮几上剩茶還稍微溫暖。後來親近的人看見他迷迷糊糊,好像丟失了東西似的,暗地婉轉旁敲側擊詢問,於是他把首尾經過全都述說,感嘆地說:「我沒有乘人之危加害呢,真僥倖啊,即使如此,他那沉沒在遺憾中的程度,仍然像這樣深。曾子說:『對別人的禍患、災難,悲傷、憐憫,切勿高興。』難道不這樣嗎?」親近的人講述這件事,也感嘆地說:「負責審問的官員一旦有個人利益的念頭,即使判決符合那罪行,犯人仍然不服氣,何況判決不符合那罪行呢!」
(按:對譯不是語譯。語譯是原文的增刪改寫,用來理解故事;對譯是百分百呈現原文詞句意義和功能的白話版本,用來學習文言字詞和句子的語言焦點。)
【把握文言語言焦點】
(1)16篇指定材料有1234字,但指定材料只是切入點,1234字並不足夠,根據我們研究,大約須至少2000基本字(巢偉儀、林葦葉〈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與《古文觀止》的語料庫量化分析〉)。幸好,文言和白話相通、重疊,例如上圖的38字,超過三分之二常見於白話。
(2)文言字詞總是多義的,指定材料並不涵蓋全部1234字所有義項,如16篇出現過一次「具」字,但非考材所考義項。學習字詞須舉一反三,利用義項之間的引伸關係,把握學習字詞的全部常用義項。
(3)文言有很多近義字詞,盡量分辨清楚其間意義差異,切勿馬虎,只把握大意。例如,考材中有兩個關鍵字詞,「怨」和「憾」,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分析說:「『憾』和『恨』是同義詞,都表示遺憾。先秦一般用『憾』,漢以後多用『恨』。『怨』和『恨』不是同義詞。在古書中『怨』表示仇視、懷恨,『恨』不表示仇視、懷恨。」(見圖二)
考材中,「怨」字只描述人間主角,和鬼主角有關的是「憾」,二字分別用法,對理解故事主旨有莫大關係。16篇雖無「憾」字,卻有「恨」和「怨」,學習時應已掌握及旁通。
(4)文言以單音節字詞為主,但仍有雙音節詞語,考材中如伏法、假寐、對簿等,不能只憑構詞的各個單音節字完全推測;年代愈晚,雙音節詞語愈多,區分二者愈重要。
(5)語境雖是理解詞語的線索,但只能提供大致方向,不能作準,且必須視為無可奈何下的策略,而非常規方法,千萬別錯信一些過時觀念,以為靠語境能理解字詞,否則一定焦頭爛額。
2012年首屆文憑試至2023年今屆,剛好一紀,文言詞語的數量開放,但句構類型則有限,12年來文言課外考材的句構焦點,幾乎全都在16篇指定材料中找到。學習文言語言焦點的不二法門,始終在掌握基本字詞的各個義項,認識常見句構的功能,梳理義項、功能之間的引伸關係,連貫文言和白話,形成網絡一樣的知識系統,捨此別無他途。
文:林葦葉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