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煮文化:暑夏嘗苦
【明報專訊】夏季到臨,「上半場」的暑假率先放完,「下半場」還要多等一下,期待的雖然名為「暑假」,但到時候是補課、耍樂?還是結業升班,轉頭準備開學?人人不同,難說得準。夏天不改炎熱個性,疫情出現與否,陽光依舊,暑濕不變。為防感染,大家口罩掩面,呼吸圍堵成蒸氣,循環不斷,誘發暗瘡、敏感。網課時開視訊,無法仔細看清面容,長幾顆暗瘡不打緊。安在家中用餐,天天面對的都是家人,皮膚敏感發紅,也不用急於處理。但面授恢復,加上晚市開放,吃飯時得摘下口罩,面頰原形畢露,想避也避不來。即使只是嘴唇乾裂、鬍子未刮,也會給聚焦放大,無他,少見自然就會多留意。
外貌要打理 內在亦要調理
「下半臉」解封是大勢所趨,不少人的化妝策略,由半張臉回歸到整張臉,全因摘下口罩的機會增多,沒有省時不化「下半臉」的機會。塗脂抹粉屬於外在打理,內在還得調理身體,注意飲食就是易做、有效的方法。冬瓜伴隨夏季出現,只要認清體質,多吃點冬瓜能利水清熱。同樣適合夏季食用的有苦瓜,清代《梧州府志》就提到「味苦,解暑熱」,因為味道如名稱一樣「苦」,即使苦瓜有解熱的功效,不少大人、小孩依然卻步。
吃苦瓜能「清心明目」
清代《壽世傳真》有另一番補充,指「苦瓜」「性寒,宜除邪,清心明目」,苦瓜屬性寒涼,所以能解熱去邪。這處所說的是「熱邪」,「邪」常解作「邪惡」,與「正義」相對,運用於身體之上,就是「邪氣」,與身體內藏「正氣」相對,當「邪氣」打敗「正氣」,身體就會出問題。「熱邪」就是由熱所引起,例如吃油炸和辛辣食物,都會積熱,從而引發不同症狀。「熱邪」會擾亂心神,令眼睛乾澀、刺痛,所以說吃了苦瓜能「清心明目」。
常見的苦瓜青綠色,用於烹調中菜,另有一種白色的,價錢比較貴,坊間稱作「白玉苦瓜」。《醴陵縣志》早有記載,說「苦瓜」「有青白二種,農家皆種之」。香港有進口白苦瓜,但台灣比較多見,用來燉排骨湯,或洗淨加蜂蜜打成汁,是消暑的健康飲品。苦瓜近年有生吃的做法,拌成沙律,不乏捧場客。
不慣生吃苦瓜的朋友,大可煮熟熱炒,《廣東通志》提到:「苦瓜嫩者,以之炒煮,或和肉食,為夏季佳蔬。惟因味苦,非嗜之者,不慣於食。將苦瓜晒乾,有解熱除腹痛之效」。「金沙苦瓜」用鹹蛋黃炒成,或煮出一道「苦瓜牛肉」,都是依循過去炒煮苦瓜的套路。苦瓜乾有藥用價值,閒時可用於煲湯、泡水,有降血糖、降血脂的功效,當然苦味還得適應一下,免得一喝下去,面容收緊扭曲,成了真人演繹的「苦瓜乾」。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