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成青年無覺好 學者籲多享Me Time
【明報專訊】一夜安眠非必然,港大精神醫學系研究顯示,逾3000名年輕人中,23.5%有難以入睡、早醒等與失眠相關問題。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常務)陳國齡指出,本港接連受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衝擊,市民未有足夠時間理順壓力後就要面對下一個難關,惟「壓力不是1加1等於2,可以等於3或者以上」,寄語市民給自己「Me Time」等,避免累積過多壓力。
港大精神醫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王名彥稱,學系自2019年中至今年3月研究3132名15至24歲年輕人,當中23.5%面對早醒等失眠症狀,16.3%每周至少發1次噩夢。王表示,長期睡眠不足可影響精神健康,如出現抑鬱、焦慮等。
DSE添壓 疫下假期難外出遊玩
大學一年級生Owen年半前因DSE壓力增,「當時好驚出街被人傳染(新冠),缺乏社交都令我好大壓力」,當時每周至少有一至兩晚輾轉難眠,「就算唻魽A起身都好似無埳L」。Owen其後參加港大及香港遊樂場協會的「平行心間」治療小組,從中學會寫睡眠日誌等,一個多月後好轉。
陳國齡表示,除家族精神病史、長期病致腦受損、家庭結構等,朋輩或學業壓力、感到正「in a war zone」或社會充滿矛盾、各種「突發壓力事件」、不懂求助或親友怪責等「加強因素」,均增年輕人壓力。
反修例風波似告一段落,陳國齡稱有大量年輕人面臨法律訴訟,與親友間的矛盾可能持續,再加上疫下社交距離措施等,「整個社會壓力好大」。陳又稱,疫情改變生活、學習模式,停課奪去結業禮等珍貴經驗,留家抗疫則長期受父母監管,「好似重回兒童期」;提早放「暑假」亦不似往日可外出遊玩,且假後要考試、追趕課業,學童只過了「假暑假」。
陳國齡提出4個排解壓力方法,分別是享受Me Time,如獨自做喜愛的活動紓緩壓力;與朋友或家人見面傾訴;避免思維「太災難化」或「非黑即白」;如上述方法作用不大,亦可以靜觀、放慢呼吸節奏等放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