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談:種族刻板印象
【明報專訊】現代社會推動平權,落後的種族觀念漸漸被淘汰,但對於不同種族的刻板印象,仍然幽微地存在。早前有電視劇演員塗黑皮膚飾演外傭角色,引起種族歧視爭議,劇中部分對白亦被指令人不舒服。歷來的中外文學作品堙A不乏多元種族的人物,礙於時代局限,或仍見偏頗之處,但亦有不乏消除種族刻板印象的想法。
■時事例子
《金宵大廈2》
飾演外傭塗黑皮膚惹爭議
電視劇《金宵大廈2》中,有演員在飾演菲籍女傭角色時把皮膚塗黑,捲入種族歧視爭議,亦引起外國媒體關注。國際移民聯盟(International Migrants Alliance)主席Eni Lestari指出,該單元顯示了種族的刻板觀念,「不是所有菲律賓人都是外傭;更不是所有黑皮膚的人都是外傭」。電視台已把相關集數下架,飾演菲籍女傭的黃婉華亦為事件致歉。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回應稱,明白表演有需要適量化妝,並非所有「塗黑」必然有錯,但劇中部分描述外傭的對白,令人感到不舒服,例如有街坊稱外傭懂得落降頭,亦有角色質疑外傭常與男主人搭上,即使未必直接判定屬歧視,這些負面標籤也是歧視根源。根據平機會網站,在《種族歧視條例》下,僱傭、教育、會社的參與等訂明活動範疇內,任何人基於某人的種族而歧視、騷擾及中傷該人,即屬違法。
//唐代傳奇小說的崑崙奴/
唐朝盛行傳奇小說,據統計共有100多種,按題材可以分為3類:愛情故事、俠義故事和志怪故事,其中《崑崙奴傳》就出現了不同種族的角色──崑崙奴。唐代國都長安有不少來自印度半島與南洋群島的深膚色種族,在大戶人家中為奴僕,由於崑崙也有黑色之意,所以他們被稱為「崑崙奴」,帶有歧視成分。《崑崙奴傳》中,「崑崙奴」磨勒則被塑成忠僕形象,協助少爺崔生與歌妓紅綃終成眷屬。故事堛瑪i勒不但武功高強,能夠「飛出高垣。瞥若翅翎」,躲避箭矢,更有數十年保持不老的奇秘能力。時至近代,種族觀念出現變化,「80後」作家馬伯庸更在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中,把長安地下世界的主事人設定為「崑崙奴」,顛覆當時的權力階級。
//美國的反奴隸制小說/
1850年代的美國,白人與黑人待遇極不平等,在奴隸制之下,許多黑人被賣到白人家庭為奴僕,亦無法享有基本公民權利。美國作家比切?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在1852年發表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講述主角湯姆叔叔因其奴隸身分,一次次被賣到不同主人手上,歷經苦難,揭示奴隸制對黑人的逼迫。小說引起廣泛關注,在美國本土熱銷30萬冊,更有指小說推動了美國南北戰爭,促成廢除奴隸制。
//香港的少數族裔書寫/
回到我們身處的香港,少數族裔也是社會的重要持份者,其中不少更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們的處境也是作家關注的議題,例如作家張婉雯的小說〈打死一頭野豬〉,藉南亞裔男子被警察擊斃的案件,探討主流社會對南亞裔族群的排斥;陳康濤的詩〈傭人〉則寫外籍傭人離開家鄉到香港工作,在照顧僱主小孩時,想起自己的孩子。除了他者的視角,2017年出版的《許願井的迴響:香港外籍家務傭工詩文集》,就由外籍傭工書寫自身生活處境,更見血肉。
■知多
春晚演員塗黑臉扮非洲婦人惹爭議
2018年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一齣歌舞短劇也曾引起種族歧視的爭議。事源劇中一名中國女藝人以塗黑全身、裝作有巨臀、身穿非洲民族服飾的方式,扮演非洲婦人,而同場的非洲演員則飾演猴子。
文:韓祺疇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