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測試:鯇魚高致敏食物 95%過敏者有反應
【明報專訊】魚是香港第二常見的致敏食物,全港約2000至3000名兒童有魚類過敏。中大兒科學系過敏血液測試顯示,166名魚類過敏者中,九成半對鯇魚過敏,顯示鯇魚是過敏主要源頭,其次為金山o、鯰魚等,全都較三文魚容易致敏(見表)。中大兒科學系建議過敏測試應包括多種淡水魚,有助華人患者找出對哪種魚類過敏。
中大兒科學系於2018年向166名魚類過敏者測試血液,發現以鯇魚測試的靈敏度達95.2%,即測出158人患魚類過敏,鱈魚、三文魚只測出七成半過敏者。
有見及此,研究團隊就鯇魚過敏進行兩項研究,結果發表於《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n Practice》及《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其中一項研究為28名魚類過敏者作「雙盲口服激發測試」,參與者於3天內分別吃有鯇魚、三文魚及豬肉成分的肉餅,結果20人有過敏反應,其中14人只對鯇魚過敏,5人同時對鯇魚及三文魚過敏。以鯇魚測試的靈敏度為100%,即可找出所有對鯇魚過敏者,但三文魚測試靈敏度只有約七成。
以往研究少做淡水魚 結果助訂飲食指引
上述研究顯示,鯇魚屬高致敏性魚類,部分過敏患者可吃較低致敏性魚類。中大兒科學系臨H講師梁詩彥說,魚類過敏測試方法如特異性IgE血液測試,多測試三文魚及鱈魚,較少提供本港常吃的淡水魚,此研究極具臨H意義。
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建議,在過敏測試加入鯇魚等淡水魚,助過敏者找出致敏魚,及可食用魚,醫生可更全面提供飲食指引,避免過度戒口。
該系另一項研究將鯇魚肉的蛋白質分離,發現新致敏原小清蛋白(Cten i 1),並在2019年底納入世衛致敏原數據庫。
中大兒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梁逸軒說,鯇魚的特異性IgE水平高,容易產生較高致敏反應,有望提高過敏測試準確度,而小清蛋白適合做分子解析診斷法,預測過敏徵狀及嚴重性。他提醒,魚類過敏輕則喉嚨不適,重則過敏性休克,市民切勿亂做過敏測試。
梁詩彥說,若家長想測試孩子是否魚類過敏,可將少量魚肉觸碰孩子嘴角,若沒現紅腫及不適,可試食小量魚肉,並每次只能進食一種可能致敏食品,以免受其他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