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習就社會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是高中通識科的重要訓練之一,無論是考試題目,還是獨立專題探究(IES)的總結部分,都要求同學從不同角度對社會問題提出建議。下文將談談如何把建議「寫好」。
注意「多角度」
不論哪類型的題目,通識科都要求同學展示「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回答建議題時,同學應該提出不同類型的建議,處理不同問題。若題目沒有指明持份者的話,同學就要提出不同持份者分別可如何解決問題。
試看以下兩道2013年考評局的通識科練習卷(卷二)題目:
?就……,提出本港政府可實行的一些措施,並加以解釋。
?面對……,香港可如何保持其繁榮?試解釋你的答案。
第一題指明了持份者為「本港政府」,同學要舉出政府可用的不同方法(如宣傳教育、稅務寬免、立法);第二題沒有指明持份者,同學應分別就不同持份者提出建議。注意不同持份者的建議應涉及不同類型,同學常犯的毛病是就幾個持份者重複同一建議(如政府增加福利照顧基層、社福機構提供更多服務照顧基層)。同學回答建議題還有以下通病:
?未能辨識現有問題及成因(或未能把問題或成因分類),或未能對症下藥提出有用的建議
?建議空泛欠具體(如「成立基金協助貧困的市民」、「舉辦講座教育市民」,但未有具體說明基金如何籌募經費、基金的用途及其對象,或未有說明講座的內容、目的)
?提出的建議已落實或不可行(如「香港應訂立性別歧視條例」、「政府聘請所有失業者,解決失業問題」)
◆建議四部曲(圖)
■答題舉隅
題目:試提出一些方法改善港人的抑鬱問題,並加以解釋。
◆資料A
香港心理衛生會調查發現,本港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由2012年的4.69分升至2018年的5.52分;愈年輕的受訪者抑鬱指數愈高,以18至24歲受訪者的情G最嚴重。另外,被視為「臨H組別」即估計患有抑鬱症及需接受專業治療及輔導的受訪者達6.7%,比例有所增加。研究機構認為,港人求助意欲低,呼籲不要諱疾忌醫,有需要時及早求助。研究又指出,35.2%受訪者認為壓力來源是家庭,其次是健康問題(30.4%)及經濟(19.7%)。
負責研究的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孫玉傑指出,港人抑鬱情G轉差,64%表示不會尋求專業協助,另有47.9%不知道求助途徑,令人關注。他說,港人近年的快樂及生活指數普遍不理想,「現在年輕人不吃不穿都買不到樓,(社會認為)賺到錢、有層樓先叫叻」,這種價值觀對港人造成壓力。
23歲的阿菜是患抑鬱及焦慮症的過來人,年多前母親腦出血入院,身為單親家庭獨生女的她是唯一照顧者,因兼顧學業及兼職,壓力C升,誘發失眠、恐慌發作等症狀,情緒不能自控。她向朋友查問求助途徑時,發現無人認識而感無助,終在教師及社工轉介下,半年後向精神科醫生求助,接受治療及服藥,並在社工鼓勵下參與不同小組活動,情緒好轉。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答題建議(見表)
文: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通識科教師 陳應聰
[通通識 第5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