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身處數碼年代,音樂串流平台盛行,樂迷付數十元月費,就可隨意享受音樂團隊的心血結晶;資訊科技發達,歌曲變成mp3等檔案格式,網絡一傳十、十傳百,還有多少樂迷堅持購買實體唱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唱片店外曾經有人龍,10多人在旺角威威店門外等候開店,冀搶購譚詠麟的新唱片。威威店東主陳綺娜(Enor)說,雖然「排大隊」的盛G不復見,連鎖唱片店HMV亦宣布清盤,威威店仍選擇反其道而行,開設分店,相信只要音樂不死,唱片店也不死。
文:岑詠欣
圖:曾憲宗
1980年代中開店的威威店位於通菜街,隱藏於衣服、飾物攤檔旁邊。Enor憶述最初在對面街開店,後來搬至現址,「在這兒(通菜街)都30多年了」,見證茈誚a唱片行業的高山低谷,亦經歷唱片制式的轉變——黑膠、卡式帶、CD,「當時幾年就興起一個制式」。Enor向記者展示存於倉庫的卡式帶,有古典樂、戲曲,上面還貼虓磽~的價錢牌,但已不賣了,猶如將歷史封存於那個屬於卡式帶的年代。
譚詠麟出碟 店外現搶購人龍
被歷史封存的還有本地廣東樂壇鼎盛的八九十年代,那時巨星輩出,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和梅艷芳合稱「三王一后」,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被稱「四大天王」,亦紅極一時,造就唱片店生意蓬勃,更掀起一股輪候潮。Enor說,早期娛樂唱片推出家喻戶曉的經典劇集主題曲,已有樂迷輪候購買,其後的譚詠麟、「四大天王」,有樂迷天天詢問何時有新唱片,開店前門外更有等待購買的人龍,「譚詠麟很多隻唱片都很好賣,《愛人.女神》、《愛情陷阱》(銷量)都很厲害」。
內地改革開放 「螞蟻搬家」助鄧麗君大紅
同一時期內地改革開放,令唱片店生意更蓬勃。Enor憶述,有本地樂迷北上時「螞蟻搬家」,除買戲曲、潮州曲和國語作品,更有大陸「禁歌」,例子之一是鄧麗君,趁返內地送禮時一併帶上去,「所以鄧麗君可以紅遍大中華」。
威威店鼎盛時曾在通菜街有三四間店,後來一度只剩一間,最鼎盛時期的唱片銷量與最低潮時期相差一半。Enor憶述2003年SARS時街頭一片死寂,沒人逛街,何來有人買唱片?「蝕住做」的日子維持約半年,「沒考慮結業,做生意不能常常想做不下去就立即結業」。
捱過SARS,又要抵抗數碼洪流。昔日娛樂不多,實體唱片陪伴年輕人成長,但現今流連唱片店的樂迷,或只剩那群長大了的小伙子。Enor認同現時買唱片較多是消費力高的樂迷,學生則較以前少,「可能他們在(串流)平台聽,但你沒有(買)實體(唱片)支持音樂人,他們還有何生存空間?」她說,即使是免費平台,她亦沒使用,有歌手選擇推出數碼唱片(Digital CD),恐令市場更萎縮,「若真心喜歡,應教導下一代購買實體唱片,內含製作、錄音、印刷、發行、運輸、批發、零售,樂迷購買才令他們有生存空間」。
兩新店收支平衡 「連鎖店倒閉因經營不善」
早前有電台主持走訪全港唱片店,發現若不計算連鎖店,全港只剩低20多間賣廣東歌的唱片店,威威店是其中之一。被問及現時是否唱片店的寒冬期,Enor不認同,「某間連鎖店關門不代表一定寒冬,只是它經營不善」。她說威威店目前有盈利,兩年前更進駐元朗開分店,九龍灣淘大分店則於半年前開業,兩間均是樓上舖,她指兩區唱片店不多,故嘗試看看能否生存,目前總算收支平衡,「不是逆市奇葩,只是做到就做」。她說不相信這行業會滅絕,亦會做到最後一刻,「始終有人買(實體唱片),除非沒有了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