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1978年全國個體工商戶(即「個體戶」)有14萬,私企在允許登記後的1989年,總數也不過9.05萬戶;到今年10月底,個體戶達7137萬、私企3067萬戶,分別增長了500多倍和338倍。然而,需要正視的是,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關店數是開店數的91.6%,經營者稱,頻繁變動的政策、連年上漲的屋租與人工、愈來愈重的稅負和社保,以及有待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無一不成為懸在私企頭上的劍。 政策頻變 租金人工上漲 北京海淀區五道口的「橋咖啡」於2003年開業,是知名文青聚腳點,最終未能撐過今年7月。店長謝麗麗說,該處舖租達到每日每平方米40元人民幣,是北京平均最高水平,業主初期還願意每次合同簽6年,到最後只願意簽3年,成本中有40%是舖租,25%是人力,利潤愈來愈薄。 深圳創業者:投機取代激情 在深圳經營手機程式研發十餘年的魏先生,至今也只能在自家位於華強北的住宅內經營。他說,過去10年,諸多從業者根本不願花費時間、金錢和風險去從事研發,只想投機,「比如我們這種供手機維修工使用的電路板程式,本身就是很偏門的產品定位,賺不了多少錢,但維持日常生活沒問題,因為是全球第一個開發的,現在也有一些所謂創客在不斷抄襲我們的東西,甚至拿荍畯怐獄〝書和軟件截圖去申請專利」。他說:「我身邊的朋友都在觀望大灣區政策,一旦這些優惠政策落地,就意味蚗簳國家扶持資金的機會來臨。到時候隨便山寨點東西應付差事(即假裝創新漁利),深圳已經不是原來的深圳,沒有了十幾年前的創業激情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