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改革開放適逢香港影視文化起飛,「浪奔浪流」,流到了中國大陸。「影視呈現蓬勃的1980年代,香港資本家、中產消費模式,對南中國的人有強烈吸引力。」已退休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前教授馬傑偉說,時移世易,中國影視文化現在反過來攻港,「卻不會出現文化層面的影響,因港人對政治敏感,會將娛樂及政治分開」。 馬傑偉:港人不嚮往內地社會 馬傑偉說,影視文化分析在學術上有分「媒體圖景」(Mediascape)和「族群圖景」(Ethnoscape),兩者互為影響。1970年代,香港人經歷向上流動,影視作為「媒體圖景」也呈現中產生活,「其實普通人家中沒這麼大的電視,衣著沒那麼華美」,帶動了社會想像,覺得是觸手可及的,拉動「族群圖景」渴望中產化,「而這股潮流去到南中國,再厲害一點」。馬傑偉說,其時正是剛改革開放,大陸人從媒體看到香港資本家、中產消費模式,愈加嚮往,「他們當香港是一個『理想地』,把希望投射到香港,看到是自己社會缺乏的,就借鑑香港……衣著、生活,皆是」。 40年後的今天,香港影視文化江河日下,內地反而蓬勃,《延禧攻略》侵港、《中國好聲音》令港人轉身一瞥,但馬傑偉認為,內地的影視文化,不會出現當年香港影視對當地人的「拖拉」作用。「內地的現代社會不會令港人嚮往,且港人對政治宣傳敏感,若在娛樂中滲入政治,如宣揚大灣區飲食節目,會被罵得很慘,香港人非常反對軟滲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