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深水黥雃{街臨時小販市場,俗稱「棚仔」,是香港大部分布販的集中地。政府近年多次提出收回棚仔建屋,引起不少布販、學生和設計師反對,經過長時間拉鋸,至今布販仍未與政府就安置和賠償問題「傾掂數」。依然留守在棚仔的數十名布販有何想法?
「『棚仔』的出現源於約40年前,深水黤o展鐵路系統,原本在路邊擺檔的布販們,被政府安置到欽州街的臨時小販市場。結果一擺,(我)便在棚仔擺檔40年。」其中一名棚仔檔檔主李婆婆自豪地說。2005年,政府希望收回棚仔,但因當時社會反對聲音而收回計劃。2015年政府再向布販發信,表明要永久關閉棚仔。經過數年拉鋸,布販們由最初要求原地安置,變成願意搬到通州街臨時街市繼續經營,但期待政府做好配套措施。
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主席何應開說:「我們要求政府處理好通州街臨時街市附近的露宿者問題,令我們有合適的環境擺檔。另外,即使政府開出八折市值租金,我們也實在無法經營。」八折市值租金相等於現時棚仔租金約10倍。另一名布販梁伯稱:「現時棚仔布販可以提供一些較為冷門、利潤少的布料,正因為租金便宜,可以提供更多布料讓客戶選擇。」
除了將布販安置到附近街市,政府2018年初提出在深水龑釩堻]計及時裝基地的方案,被指抄襲欽州街布販市場商販關注組2016年提出的方案,並使布業過分商業化。何應開對此顯得有點「激氣」,「我們提出的方案是希望將布業融入社區,但政府的方案好像把市民對布的需求置之不理,眼中只有錢,商販只能賣貴價布,同時令客戶的選擇大減,變相令香港布業失去原本特色」。
◆得獎感想節錄
2018年初我受到關於「棚仔」被逼遷的報道啟發,令我走入棚仔了解檔主們對棚仔和行業前景的看法。傳統行業對香港經濟貢獻可能較小,但是否代表它們沒有存在價值?2010年利東街重建項目,令該處「變身」成高級品牌進駐的商店街,這是否市民大眾所樂見的?發展重要,但發展背後,香港實在有太多被我們遺忘和忽略的細節。
■評語
報道翔實,具新聞性,撰寫角度佳。除了細述布販對重置方案的想法外,亦展現出「棚仔」下珍貴的傳統與人情,情理兼備。——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課程發展主任鄒靜雯
選材有趣,能把「棚仔」的「前世今生」清楚說明,受訪對象也躍然紙上。瑕疵是未能聽聽另一方(政府)怎麼說,而且原文未交代何應開為何許人也(只在圖片說明交代)。——《明報》執行總編輯陳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