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離世,他除了以作家身分為人熟知外,他於政界亦佔重要席位,然而其從政之旅並不如作家路般璀璨耀目。11月的焦點新聞,你識唔識? ■填充題 著名作家、《明報》創辦人查良鏞(筆名金庸)10月30日於香港養和醫院離世,享年94歲。他在文壇地位舉足輕重,政壇亦然。他於1981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時任國家領導人1. _________ 接見,及後於1985年獲委任為2. _________委員,擔任「政治體制專題小組」港方召集人。 1988年,他與查濟民提出關於特首和立法會選舉安排的「3. ________」,方案建議回歸後第三任特首才處理第四任特首是否由普選產生等,遭批進程太慢及太保守。他曾發表〈沒有一國的行政首長是直選產生〉的社評辯護,惟引發大專生到4. _______報社門外焚燒報章抗議。1989年內地爆發民運,北京於5月20日頒布戒嚴,查良鏞毅然辭去職務,他其後在電視訪問提及六四事件時灑淚,表明個人對中央政權由「遠而敬之」變為「遠而避之」。 同為委員之一的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最近受訪稱,以「香港現時的政治和民主化進程」回看,認為查良鏞當時提出的方案有可取之處,指方案內列明可「公投」(全民投票決定),這是回歸以來北京強烈反對的,但在當時卻允許在方案內。不過他亦補充方案內的「公投」仍有框架,須得到5._________同意,認為即使當年通過其建議,最終決定權仍在中央。 [通通識 第550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