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這首《正氣歌》由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所作,表達對正義和真理的執著。宋末適逢戰亂,文天祥率兵保衛國家,卻兵敗被俘。但無論文天祥受到多少威迫利誘,他都堅拒投降。到底他的故事是怎樣呢?
以忠臣為榜樣 一生盡忠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是江西吉水人。據史書記載,他小時候行經家鄉一所學宮,看到學宮內供奉江西先賢歐陽修等,很感興趣。這些先賢離世後,都獲得「忠」的謚(粵音:試)號,即是依死者生前品德功過給予的稱號。從此,他以這些家鄉的忠臣為榜樣。文天祥20歲科舉考試獲皇帝親選為第一名,考官對其答卷的評語是「忠肝如鐵石」。
「忠」是什麼意思呢?要留意:孔子並不主張盲目聽從上級的話,《論語》記載孔子說:「忠焉,能勿誨乎?」意指「對人盡忠,怎能不勸導那人呢?」「忠」不僅指君臣關係,例如孔子認為朋友之道,應「忠告而善道之」,即看見朋友犯錯,應坦誠勸告,引導朋友回歸正道。
我們應對人盡忠,也要忠於自己的良心,像文天祥一樣——相信自己忠於「正義」。
捨生救國 無愧於心
文天祥40歲時,南宋剛由年幼的恭帝繼位,蒙古軍趁這時候攻打過來,國家情勢危急。文天祥變賣了家鄉的土地作軍費,招募願意保家衛國的勇士。許多英雄豪傑和百姓聽到招募消息,紛紛投效。可惜,在蒙古猛烈攻勢下,堅守廣東的文天祥終寡不敵眾而戰敗,被押往蒙古首都,南宋也滅亡了。
文天祥忠於國家,連蒙古皇帝忽必烈都欣賞他,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面對威迫利誘,始終無動於中,最後慷慨就義。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的話,表示自己能堅守孔孟仁義之道,無愧一生。
他的名篇《過零丁洋》最後兩句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喻忠貞不二之心,「汗青」指歷史書,古人製作竹簡,用火烤去水分,水分被蒸發時在竹面凝滴如汗,稱為「汗青」。
文天祥雖未得享天年,但他忠肝義膽,像他小時候景仰的家鄉忠賢一樣,永垂青史,受人景仰。香港元朗新田就有文天祥公園,文天祥正氣凜然的塑像,正屹立在香港的土地上呢!
■想一想
文天祥小時候仰慕江西先賢,你最佩服的中國歷史人物又是誰呢?為什麼?
■作者簡介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馮志弘博士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3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