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獲獎研究為激光物理學帶來革命變化。其中美國物理學家阿什金發明的光鉗工具能夠夾住微小如原子的物體,法國科學家穆魯和加拿大女科學家斯特里克蘭的科研突破,則為實現更短和更強的激光脈衝打下基礎。他們都被視為激光先驅,其發明廣泛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包括激光矯視和醫治癌症。 阿什金於1970至1980年間發明出「光鉗」(optical tweezers),屬一種高度聚焦的激光束,利用光的天然輻射壓力,容許科學家用於移動細胞、病毒顆粒甚至原子,並把細胞捏成各種形狀,諾貝爾委員會形容是「科學小說的老夢想」。由於光鉗的力可以精準地直接作用於細胞甚至更小的目標,光鉗在生物學方面的應用愈來愈廣泛。 「光鉗」可夾原子 合共分享另一半獎金的穆魯和斯特里克蘭則合作研發出時間超短的光學脈衝,容許研究人員提升激光能量之餘,將每次發射時間縮短,確保整體強度不會影響安全。這項發明應用在很多範疇,包括在不同物質上精準鑽孔、激光矯視和對付癌細胞等。台灣大學教授陳丕燊表示,他去年與穆魯提出構想,利用日新月異的超強激光及納米技術打造「類比黑洞」,用來驗證黑洞蒸發是否真的會導致信息遺失。他表示,穆魯近年亦提倡將高功率激光應用到太空中,用以清除太空垃圾,以免愈來愈多的人造衛星可能撞擊造成致命傷害。(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