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各位同學:
(第1段)今天你們將披上畢業袍,在春霧瀰漫杜鵑滿山的三月,向你們的大學生活道別。這是你們人生中很特別的一個日子:既是道別,也是前行。
(第2段)有同學對我說,老師,給我們寫點甚麼吧,留個紀念。我明白你們的心意。中大是座山城,政治與行政學系在山之巔。三年來,我們在山中一起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日夕相處,共度許多讀書時光,此刻目送你們學成下山,我既安慰又不捨。
(第3段)說點甚麼好呢?不如讓我從中大的樹說起吧。
(第4段)你們都知道,中大多馬尾松。馬尾松並不起眼,長在山坡上,終年常綠,開花也好,結果也好,沒人會留意。有時在校園散步,見到掉下來的松子,我會拾起幾顆,帶回家中,放在書桌。
(第5段)後來,我偶然讀到台灣作家周志文先生一篇回憶少年同學的文章,說這些一生默默無聞的人,猶如「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顆,而是數也數不清的松子從樹上落下,有的落在石頭上,有的落在草葉上,有的落在溪澗中,但從來沒人會看到,也沒人會聽到,因為那是一座空山。」
(第6段)這確是實情。甚至往深一層想,即便不是空山,即使人來人往如中大,我們又何曾關心那一顆又一顆松子的命運?!在我們眼中,這些松子其實沒有任何差別。一批掉了,零落成泥,另一批自然生出來,周而復始,沒有人會留意。
(第7段)我們的世界,似乎不會因為多了或少了一顆松子,而有任何不同。
(第8段)松子的命運,大抵也是人生的實相。如果我注定是萬千松子的一顆,平凡走過一生,然後不留痕跡地離開,我的生命有何價值?如果我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粒微塵,最後一切終必寂滅化零,今天的種種努力,於世界又有何意義?
(第9段)每次想及這些問題,我總是心情複雜。有時惶恐,有時悲涼,有時無力,有時虛無。去到某個臨界點,我往往不許自己想下去,因為這些思緒猶如將人置於精神的懸崖,稍一不慎便會往下直掉。
(第10段)我於是退後一步自省:為甚麼這些問題總是纏繞不去,教人不安?我漸漸明白,那是因為我是人,有自我意識和價值意識。我是如此清楚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目睹當下瞬間成過去,切身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短暫,同時卻又十分在乎自己活得怎樣。
(第11段)因為在乎,所以內心時時有種聲音,要求自己必須認真地活,不要辜負自己。我遂用心規劃人生,慎重做出決定,珍惜各種機會。我心堬M楚,生命只有一次,而生命是有好壞可言的。正因為我不願意活得一無是處,不願意年華虛度,意義問題遂無從逃避。
(第12段)難題於是出現。
(第13段)從個體主觀的觀點看,一己生命就是一切,重如泰山。我的生命完結,世界就會跟荍僱瓷C就此而言,我是宇宙的中心,是認知萬物的基礎,是判斷世界的源頭。但只要稍為抽離一點,從客觀的觀點看,我又不得不承認,我只是萬千松子的其中一顆。我的生命完結了,世界必然仍然存在,而且不會有甚麼改變。我的生命如微塵滴水,毫無份量,很快就會被世界遺忘。
(第14段)這不是甚麼難以想像的事。每天在新聞堙A在臉書上,我們都在冷靜地旁觀他人的死亡,然後如常生活。而每次去完殯儀館,看到至親好友的遺體片刻化成灰燼,然後走在鬧市,與那無數不認識的笑語盈盈的人擦身而過,我總有難言的傷痛。
(第15段)那些時刻,我看到生的重,也看到生的輕。
(第16段)我不得不一再停下來自問:既然人的歸宿一早已知,我們在人世間所作的種種努力,去到最後又有甚麼分別?!
(第17段)我想作為人,作為獨立個體,我們還是相信,那是有分別的。因為即使我是長在深谷無人見的松子,即使最後終會落入荒野化成泥,我依然不會接受,我的人生因而和和別人的生命毫無差異,更不願意相信,無論人怎麼努力生活,最後終必是徒勞一場。
(第18段)這是在自欺嗎?這是在編織一張意義之網來自我安慰嗎?
(第19段)不是的。所有意義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之所以困擾我們,說到底,是因為我們意識到「我」的存在,意識到「我」在活茼菑v的生命,同時在活出「我」的人生。我們必須在浩瀚宇宙中為「我」找到一個立足點,意義問題才會浮現。如果我們失去個體的主觀觀點,只懂從客觀抽離的角度來觀照人,我們將難以理解人為何如此在乎自己。
(第20段)所以,即使人是一顆松子,也不必因為看到身邊還有無數更大更美的松子而顧影自憐,更不必因為默默無聞而覺一生枉度。
(第21段)為甚麼呢?
(第22段)因為我真實經歷了屬於自己的春夏秋冬,見證一己容顏的變遷,並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體味生命賦予我的一切。這份屬於自己生命的獨一無二,別人永遠無法取代。
(第23段)這份對自我存在的肯定,是我們活茠漱銢W。這個世界很大,這個世界有很多其他生命,但我們只能從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去與世界交往。只有先有了「我」,人才會開始思考如何活好屬於自己的人生。
(第24段)問題並未在此結束。
(第25段)一旦有了我,自然也就有無數與我不同的他者。我們很容易見到,雖然同樣生而為人,但我們的樣貌、性情、能力、信仰、家境與出身,卻是千差萬別,各有不同。有了差異,加上社會資源有限,便難免有競爭。我們遂習慣將別人當作潛在的競爭者,並希望在人生的各種舞台,為自己謀得最多的財富、權力與地位。
(第26段)各位畢業後進入社會,可能很快就會感受到,這種無處不在的壓力,必將迎面而來,教你無從逃避。我們未必喜歡爭,但往往不得不爭,因為遊戲規則早已寫好,只要你在其中,便很難不跟茬W則走。久而久之,我們漸漸令自己相信,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競技場,人與人相爭,是人存在的唯一方式。
(第27段)人世間的種種壓迫、宰制和異化,遂由此而生。
(第28段)問題是:這些人加諸人的傷害,真是非如此不可?不同個體組成社會,真的不能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好好活在一起?
(第29段)這些都是過去幾年,我們在課堂經常討論的問題。
(第30段)我的想法是,承認個體差異和接受公平相待之間,雖有張力,但不是不可調和。關鍵之處,在於能否將兩種看似對立的觀點,作出合理的整合。
(第31段)一方面,從主觀的觀點看,我們意識到自我的獨特和不可替代,同時意識到一己生命對自身的重要。另一方面,從客觀的觀點看,我們也認識到,如果我的生命對我無比重要,那麼他或她的生命,對他或她必然也同樣重要。我們都是人,都渴望活好和活出自己的人生。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注定是別人的工具。就此而言,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足的價值和尊嚴。
(第32段)有了這雙重觀點,我們或許就能推己及人,既看到人的獨特性,也看到人作為人共享的可貴人性,因而願意珍惜和捍衛人的平等尊嚴。換句話說,我們既希望肯定個性,鼓勵每個人活出自己的生命情調,同時又要學會彼此關顧,尊重人的平等權利,並願意努力建立公平的社會合作。
(第33段)在上面的討論中,我指出生命中有兩重根本的張力。第一重是兩種觀照人生的方式帶來的張力,第二重是生命的差異和平等導致的張力。第一重張力,影響我們如何活好自己的人生;第二重張力,影響我們如何好好活在一起。
(第34段)各位下山之際,我沒有甚麼特別的東西送給大家,以上這番說話,實在是我經歷多年人生困惑後,慢慢沉澱下來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對不對,還需要你們自行判斷和體會。
(第35段)在我們這個時代,認真對待生活的人,恐怕都得經受許多考驗,承受許多挫折,也得忍受許多獨行的孤獨。我是如此期盼,這幾年的山城讀書生活,能給大家多一點力量,以壯路上行色。
(第36段)大家應該還記得,去年冬天上完「當代政治哲學」最後一課,我們曾在聯合書院課室外那個裂開的大松子雕塑前合照留念。那個大松子啊,笑得活潑率真。在我眼中,你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松子。
(2010年3月13日) (轉載《在乎》)
圖: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資料圖片
鳴謝:周保松教授
作者簡介﹕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近作包括《在乎》、《小王子的領悟》、《走進生命的學問》等,《小王子的領悟》2017年入選「中學生好書龍虎榜」與獲頒「香港書獎」。
[語文同樂 第3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