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危機系列之一
朝鮮核危機上周二(8日)驟然升溫,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警告會以「炮火與震怒」回應朝鮮挑釁,平壤隨即以威脅考慮轟炸關島報復,半島局勢一下子顯得劍拔弩張。研究東北亞國際關係的學者認為,平壤擁核幾成定局下,美國「先發制人」的可能性已一去不返,在激烈的姿態表面下,局勢反比之前更穩定。美國不得不接受朝鮮擁核的現實下,華府只能在圍堵和綏靖之間取捨。明報記者 周宏量
這次緊張局勢源自朝鮮核彈相關技術令人意外地突飛猛進,平壤7月兩度試射洲際導彈,先後被指可抵達美國阿拉斯加甚至本土多個大城市,到8月上旬《華盛頓郵報》更引述情報消息指,朝鮮已製造可由洲際彈道導彈搭載的微型化核彈頭,甚至估計平壤已坐擁多達60件核武。消息一出即觸發特朗普與平壤激烈言辭交鋒,一度令外界憂慮戰爭成真。
不過,美國未有進一步的動作。在特朗普上周五(11日)高調宣稱美軍武器已「瞄準和上膛」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同日直指看不出美軍有所準備,例如當時亞太地區並無航母巡邏,卡爾文森號和列根號分別返回聖迭戈和橫須賀基地休整。在隨後一周,美軍亦未有公布任何引起傳媒注視的調動。分析相信,美軍若要向朝動武,須盡快調動遠多於目前兵力到朝鮮半島,也要先撤走韓國最少15萬名美國公民,但迄今仍未看到符合這兩項指標的[象。
投鼠忌器 局勢反更穩定
研究東北亞政局的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泊匯認為朝鮮半島戰火重燃機會極微。他向本報稱,關鍵是朝鮮核彈相關技術的意外突破。他認為,在美國已假定朝鮮至少「未必不擁有」核武攻擊能力下,平壤已跨過了令美軍不敢發動攻勢的門檻(threshold),體現了核震懾理論——華府無法確保廢掉朝鮮的二次核打擊能力,難以冒自己或盟友被核武攻擊的風險出手。
張泊匯相信,平壤同樣無意動武。他解釋,除非朝鮮發展核武的動機是擴張而非生存,否則朝鮮發動核武攻擊只會自招滅亡,這不是平壤所願。換言之,朝鮮半島的緊張只是表面,實際上「局勢反而比以往更穩定」。
特朗普言論惹火 長遠恐擦槍走火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員趙通也認為短期內動武機會不大,他向本報指特朗普政府之前做過全面的對朝政策評估,指出對朝軍事行動有極高風險,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但趙通對長遠擦槍走火的風險仍持保留態度,他指特朗普說話欠謹慎,其「炮火與震怒」的說法儼如將自己和美國的信譽作賭注——朝鮮若繼續威脅美國,特朗普為維護信譽,將面臨不得不使用武力的壓力。
美朝雙方未有實質動作外,態度近日更見放軟,例如國防部長馬蒂斯和國務卿蒂勒森投書《華爾街日報》,強調美國「無意推動政權更替或加速兩韓統一」,只警告外交優先的背後仍有軍事選項支撐。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雖稱軍方正研究軍事選項,但也強調外交優先,但警告容許朝鮮發展「可威脅美國的載核彈頭彈道導彈」是「不可想像」。朝鮮官媒周二引述領袖金正恩稱,將會再觀察美國一段時間才作決定是否炸關島,普遍被解讀為平壤立場軟化。美國輿論亦開始討論不得不接受朝鮮擁有核武的現實,《紐約時報》甚至將此與華府冷戰時不敢以武力手段阻止中國研發核武一事相提並論。布魯金斯學會東亞政策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卜睿哲(Richard C. Bush)也承認,華府並不真正擁有軍事選項,只剩下圍堵(containment)和綏靖(appeasement)兩個選擇。他向本報指,較好的做法是美國、中國、韓國和日本聯手執行圍堵,迫使朝鮮棄核,但這需要技巧和辛勤操作,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