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受潮濕天氣影響,近月時有市民投訴受蠓叮困擾。民建聯於本月12至16日,在荃灣、葵青、東涌及離島區的169個地點調查蠓的數目,於96小時(4日)內收集到8536隻蠓,最多是東涌富東h東埔樓旁的休憩處,共捉到293隻。 民建聯在各地點張貼約15厘米乘22厘米大小的蠓貼捉蠓,再交由私人化驗所鑑別及點算數目,平均每張蠓貼捉到50.5隻蠓。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絔g說,曾去信要求食環署監察蠓患,署方以「因本港發現的蠓並非任何疾病的主要病媒」而拒絕,陳希望署方正視問題。 食署指蠓非病媒 拒監察 食環署回應稱,過去3個月接獲53宗與蠓患相關的查詢或投訴,重申蠓並非主要病媒,影響以滋擾為主,如蠓患地點屬公眾地方,署方會做有關防治工作。根據食環署網頁資料,蠓是屬於蠓科的飛蟲,部分品種會吸血,人被蠓叮一般會感不適及引致發炎,發炎情G可持續數天至數星期。 白紋伊蚊指數 觀塘中區最高 另外,食環署公布最新全港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由3月的零,輕微上升至4月的1.5%,但仍處於「一級」、即「白紋伊蚊滋生並不普遍」的水平。52個監察地區中,指數最高為觀塘中區。署方提醒,白紋伊蚊可傳播寨卡病毒及登革熱,而鄰近地區登革熱活躍程度仍處於高水平,呼籲做好防蚊工作。
|
|
|